洛阳铲(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中文名洛阳铲
Luoyang shovel
探铲
考古
一半圆柱形
应用改进
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主要用于挖坟淘宝,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此外,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洛阳铲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洛阳铲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学校选址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利用洛阳铲对基坑开挖进行质量检验。
发展现状
在2006年红极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中,有关盗墓工具的详尽描写,但主要是“洛阳铲”(洛阳的盗墓者以李鸭子发明的“洛阳铲”闻名)、探杆和绳索等。可见古代的盗墓工具还是比较原始的。
在2007年创作的著名盗墓小说《盗墓笔记》中也有一定的介绍。
除了盗墓贼之外,洛阳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考古、钻探、建筑等领域。最早将洛阳铲改邪归正的就是考古学家卫聚贤,他发现了这种工具之后马上意识到其在考古上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广在考古活动中使用。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洛阳铲也改变了不少,首先由于过去用的木杆太长,勘探考古携带不便。现代的洛阳铲也与时俱进了,采用螺栓固定钢管作为铲杆,可以随意加长而且携带方便。另外为了建筑和工业勘探的需要,洛阳铲也出现了电动版本,完全就是个U型钻头。
洛阳铲甚至成为一件特别的工艺品,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给该国同行作为礼物。如今洛阳铲已经被洛阳地区视为城市名片之一,作为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街头摆卖。
参考资料1.洛阳铲是什么又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