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山起义(抗日武装起义)
天福山起义,是中共胶东特委于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天福山组织发动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又称“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天福山起义不仅指1937年12月24日起义仪式当天,而是从这天起直到1938年9月18日起义队伍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的整个战斗光辉历程。
中文名称天福山起义
1937年12月24日-1938年9月18日
文登、荣成
理琪、吕志恒、林一山、宋澄、张修己
中共胶东特委
红旗插上天福山
1937年12月初,在烟台被捕关押在济南的理琪回到了沟于家村,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第四届中共胶东特委,并出任书记。他和副书记吕志恒等一道积极筹备起义。12月15日晚,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吕志恒、张修己、林一山、柳运光、宋澄、张修竹、王台、于得水等。会议决定于1937年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2月24日,天还没亮,理琪便率特委领导同志登上了天福山。在玉皇庙里,大家抓紧时间再次周密地研究天亮后的具体行动。
天亮后,起义仪式正式开始了。理琪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并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的军旗郑重授给大队长于得水和政委宋澄。紧接着,于得水掏出手枪,向空中连发三枪。
尽管只有80多人,但三声鸣枪却激荡风云,胶东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飘扬。
岭上事件
天福山起义当天,林一山、于烺就抗日武装和统战工作发表了演说。最后决定张修己、张修竹留在沟于家作联络工作;理琪、吕志恒、林一山等主要负责人继续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新成立的“三军”一大队由于得水、宋澄率领向西挺进,进行抗日宣传。
第二天,“三军”一大队就从天福山西去进行宣传。他们每到一个村镇,都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品,演唱抗战歌曲,召集群众开会宣传党抗日主张,不少青壮年报名参加“三军”。
12月30日,当队伍行至文登西部岭上村时,突然遭到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五六百名军警的包围。我方虽然向敌方晓以民族大义,高呼爱国口号,但他们还是撕毁了“合作抗日”的协议,疯狂围捕。除大队长于得水率部分队员突围外,大队政委宋澄等29人被捕,关进文城监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宋澄、刘中华等严辞谴责了敌人破坏抗战的罪行。后来,后迫于舆论压力和起义队伍的壮大,李毓英不得不释放大部分人。不幸的是,中队长王洪、邢京昌,小队长隋清源三位同志因参加过“一一·四”暴动,被捕后被秘密杀害了。
威海起义
抗战初期威海存在四种力量:一是以“民先”队员孙端夫为首的国民党政训处进步力量;二是以郝道逵为首的国民党海军教导队中间力量;三是国民党威海专员孙玺凤,想抗战但受投降派郑维屏的控制排挤,一心想离开威海;四是以公安局长郑维屏为首的投降派。通过理琪、林一山、柳运光、于烺、孙端夫等耐心工作,威海海军教导队表示中立;政训处大部分人员愿意参加抗日;孙玺凤同意我方帮他离开威海,他把仓库中的武器交给我方的合作协议。
1938年1月15日,特委部分领导人赶到威海,并于当天下午打开专员公署仓库,取出枪支弹药。为震慑反动势力,本来想调于得水带领队员前来威海,但路远联系不上,就在大水泊临时找了一些农民一路声扬是从昆嵛山下来的,尽管他们到威海后拿起枪还不知怎么用,但昆嵛山游击队的声威使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一下矮了半截,没有敢轻举妄动。16日上午,由从天福山、大水泊赶来的人员及威海政训处成员组成的起义队伍,在专员公署大院集会,理琪宣布起义。下午,起义部队护送孙玺凤到码头,直至离开威海。晚饭后,起义队伍高举“三军”大旗从威海赶往文登。
1938年1月19日,在大水泊成立了中共胶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任兼司令员,吕志恒任军政委员会副,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部队辖两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孙端夫、政治委员宋澄;第二大队:大队长于烺(后于得水)、政治委员林乎加;特务队:队长杜梓林、政治委员孙镜秋。此时,“三军”拥有300多人,200多条枪。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相继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队伍纷纷编入三军,三军队伍不断扩大。
胶东特委在派出得力人员西去协助和指导胶东各地组织起义的基础上,2月5日,又决定在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坚持斗争,大部队西上蓬黄掖,开赴抗战第一线,控制胶东的抗日战略中心地带。
血战雷神庙
1938年2月初,日军自青岛侵占了烟台。随后又兵分两路:一路西犯蓬(莱)黄(县)掖(县)诸县;一路东犯牟平,并成立了牟平伪政权。
1938年2月12日,“三军”和特委机关到达昆嵛山区的崔家口一带,接到在牟平城做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贺致平的信,信中说驻扎在龙泉镇的原国民党牟平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张建勋愿意和“三军”一起攻打牟平城。胶东军政委员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奔袭牟平城,趁敌人立足未稳,粉碎伪政权,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三军”除由吕志恒率二大队留守崔家口外,其余部队参加攻打牟平城。
当日黄昏,理琪率领“三军”第一大队及特务队由崔家口向牟平县城长途奔袭。崔家口距牟平城约100华里,部队经过一夜急行军,13日黎明到达牟平城外的小山岗。理琪等人一起观察地形,研究攻城路线,作出了战斗部署,理琪、林一山和大队领导率一、二中队及特务队从南门主攻,由各部抽出部分兵力从东门策应并攻城,三中队在西门外担任烟台方向的警戒任务。
拂晓时分,“三军”将士迅速靠近牟平城,在敌人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南路猛攻城门,缴下岗哨的枪,占领城楼,随后直逼牟平伪县政府。东路直取东关,敌人未经接战,就撤回城里,“三军”战士紧追不舍,将商团武装人员全部俘虏、缴械。两路攻城队伍很快在伪县政府门前会合,一举摧毁了伪政权,活捉了伪县长宋健吾和伪公安局长、伪商会副会长等军政人员170余人,缴获枪支100余支。上午10时许,“三军”对俘虏进行教育后,将其大部分释放,只押着宋健吾等几个主要官员,携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撤出牟平城。
攻克牟平城后,理琪、林一山率领“三军”干部战士撤至距牟平城3华里的雷神庙。“三军”司令部命令部队休息待命,理琪、林一山和大队干部等在庙内南倒厅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中午时分,雷神庙突然遭到从烟台赶来的近百名日军的包围。原来驻守烟台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得到牟平城被袭的消息后,在飞机的掩护下,乘汽车开往牟平城,由于负责阻击和警戒的部队缺乏战斗经验,已自行转移,因此日军得以迅速将雷神庙包围。
在雷神庙南倒厅开会的理琪等人,闻声冲出屋外,见敌人已逼近围墙和大门,形势十分危急,突围已经不可能了。面对数倍于己、武器精良的敌人,理琪指挥大家沉着应战,严密防守。干部、战士迅速占领了雷神庙的正殿、东西厢房和南倒厅,严密封锁了南大门。敌人集中火力,疯狂向大门猛攻,守卫大殿及东夹道的宋澄、张玉华、李启明,守卫东厢房的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和守卫西厢房及西南角落的姜克、谷熙纯、宋干卿、杜梓林,互相配合,构成交叉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在南倒厅的孙端夫、司绍基、袁国华、田野、黄在(女)、夏来(女)、李今辉(女)也死死地把住窗口,严密封锁,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敌人从正门几次进攻受挫,就变换招数,从屋外爬上屋顶,企图从上面压制“三军”将士。指战员们毫不畏惧,沉着应战,严密防守。理琪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战斗,后不幸身中3弹,但仍然忍着剧痛指挥战斗(突围后,因伤势过重牺牲)。林一山手腕被打伤,腿部也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
杜梓林爬上院墙,向西南方向的敌人猛烈射击,敌人的火力被吸引过来,正面的压力减轻了,可他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指战员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敌人因久攻不克,疯狂地放火烧房,南倒厅被烧塌,战士们转移到东西厢房继续战斗,坚守阵地。
晚上7时许,贺致平看到飞机一直在牟平城上空盘旋,估计可能是“三军”在进攻牟平城,建议张建勋赶快参战,张建勋立即率部奔向牟平城进行策应。敌人听到枪声,认为是“三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再加上天完全黑了下来,不敢恋战,就匆匆收兵向烟台方向撤退,宋澄等趁机组织和指挥大家从西南的便门突围出来。
雷神庙战斗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六七个小时。“三军”指战员二十余人以简陋的武器装备,抗拒数倍于己且武器装备精良的敌人,数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取得毙伤日军50余人、击落一架飞机的重大胜利。战斗中,“三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三军”司令员理琪、特务队队长杜梓林等4人英勇牺牲,林一山、宋澄等负伤。
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是中共胶东特委创建的“三军”打响的胶东抗战第一枪,给侵略胶东的日军以迎头痛击,坚定了胶东军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乘胜西进
“三军”乘胜西进,1938年9月18日,在掖县沙河镇“三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奉命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这支英雄的武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4个军2个师又25个团,在著名将领许世友、林浩、聂凤智、吴克华、彭嘉庆、刘浩天等指挥下,仅原第41、27、31、32四个军的不完全统计,歼敌就达到75万余人之多(其中抗日战争14.6万,解放战争58.5万,抗美援朝2.1万)。
涌现了中央军委授予的“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华东野战军授予的“潍县团”,纵队授予的“塔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诸多集体和夏侯苏民、任常伦、刘奎基、魏来国、鲍仁川、程远茂、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以及迟浩田、张万年两位军委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将领和党、国家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人物
理琪
理琪(1908-1938),原名游建铎,河南省太康县新店镇游庄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理琪临危受命来到胶东领导革命斗争,他主持成立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并被选为特委书记。他是胶东革命的先驱,是发动天福山起义的英雄,是牺牲在胶东抗日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员。
1938年2月13日,理琪等20多人在离牟平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被前来偷袭的驻烟日本海军陆战队包围。子弹击中了理琪的腹部,肠子被打断,血流不止,他忍着剧痛,继续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指挥。天黑后,同志们背着理琪同志突围脱险,但他还是不幸牺牲,时年只有30岁。2014年,他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理琪为胶东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留给胶东人民的宝贵精神彪炳千秋。
吕志恒
吕志恒(1911—1979),曾用名吕其恩,辽宁省庄河县人。1932年考入烟台省立第八中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书记、胶东特委副书记。1937年12月24日,参与发动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1945年8月组织挺进东北先遣队,后任中共安东(今丹东)市委书记,安东省副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常委、哈尔滨市市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林一山
林一山(1911—2007),山东文登人。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师大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1937年9月受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指派前往胶东组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历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中共胶东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1949年开始从事水利工作,历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水利部顾问等职,被誉为“红色水利专家”和“长江王”。
宋澄
宋澄(1910—1941),原名宋锡奎,又名宋文山,山东荣成人。1930年在燕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下旬,建立文登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任组长。1932年春,宋澄受组织派遣,到北平门头沟煤矿负责领导工运。1933年3月,共青团山东省委遭破坏,宋澄受党组织委派赴济南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后因叛徒告密被捕。
在狱中,宋澄创造出敲墙互通情报的暗语信号,打通“犯人”间不能接近的障碍,成立狱中党支部,在狱中宣传党的政策,鼓动狱友坚持斗争。“党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这是宋澄的格言。宋澄获释出狱回到胶东,与理琪、吕志恒等一道,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在天福山举行武装起义,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宋澄曾任“三军”第一大队政委、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政委。1941年,因积劳成疾,病故于鲁南革命根据地,年仅31岁。中共山东省委为他举行追悼会,省委书记黎玉致悼词,给予高度评价。
张修己
张修己(1908—1986),山东文登人。193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一一·四”暴动东路第二大队政委、中共文登县委书记、中共胶东特委委员、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军械部部长、中共胶东特委保卫局局长、胶东区委民运部部长、胶东各救总会会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国家建筑工程部行政司司长、淄博市副市长等职。曾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柳运光
柳运光(1918—2016),山东栖霞人。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委员、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五旅政委、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部长。1939年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
1945年12月,任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兼大连市工会副。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职工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青岛市军管会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委员、工业部部长。1953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局副局长、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成都地质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6月离休。1984年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聘为理论研究员。
于得水
于得水(1906—1967),山东文登人,7次负重伤、13次受嘉奖的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是《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文登武装小组组长、“一一·四”暴动东路第三大队大队长、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长、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副团长、东海行署专员兼文西行署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胶东军区武装部第一副部长、浙江省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1967年2月26日,含冤去世,引起周恩来总理高度关注。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于烺
于烺(1903—1940),山东文登人。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24日,参加天福山起义。1938年1月,参与威海起义。之后,任新成立的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大队大队长。12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同意保留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委任于烺为掖县县长。
1939年7月,中共掖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于烺被选举为县委委员。1940年4月,掖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一致推选于烺为掖县县长。5月,县政府保安大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县政府重新组建了保安大队,于烺兼任大队长。
张玉华
张玉华,1916年出生于山东文登,1937年12月参加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参加雷神庙战斗。抗战期间,张玉华3次负伤,其中一颗弹丸至今留在体内。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辽沈、平津、衡宝、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率一一八师入朝作战,该师大胆穿插分割战术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回国后,历任40军副军长、沈阳军区炮兵政委、武汉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1986年离休后,投身慈善事业,先后向全国各地贫困群众、学校捐款40多万元,捐赠大米2万斤,2012年他获得“中国好人”殊荣。2015年9月3日,他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战功卓著的41军
胶东子弟兵10个团和林一山等率领的3000名地方干部,背负着党中央和胶东人民、闯关东父老乡亲的重托分批从海上挺进东北,进至安东、庄河、营口等地,以8个团兵力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任务,先是歼日伪残余等4000余人,初步站住了脚,尔后攻占营口,歼国民党军25师1700余人,挫败了敌人从营口登陆计划,为我军抢占东北赢得了宝贵时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粉碎敌人进攻创造了条件。
1946年2月,与敌主力新6军血战沙岭,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4纵也付出了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3月“三保本溪”,歼敌4500余人;5月攻克鞍山、海城,歼敌184师大部8000余人;10月参加新开岭战役,歼敌嫡系25师8900余人,受到毛、中央军委嘉奖;12月到1947年4月,进行“四保临江”战役,歼敌7700余人,冒严寒插入敌后遭敌多次围攻,辽东军区为“三进敌后”的4纵11师全体指战员每人记功一次,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5月至1948年初,我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参加了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歼敌2.9万余人;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经六昼夜艰苦卓绝战斗,击退了有海、空配合的国民党11个师的轮番进攻,歼敌6889人,确保了锦州战役胜利,为辽沈战役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1月4纵改编为第41军,入关后首战康庄,歼敌6885人,再战怀来歼敌8115人,三战张家口歼敌38058人。尔后奉命保卫北平,改编起义部队。1949年4月南下,9至12月参加衡宝战役,歼敌5000余人;广西战役歼敌8600余人,尔后担负剿匪任务。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平西、两广,经历战役战斗440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余座,歼敌18万余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四野五大主力之一。
军政双胜的27军
1945年9月,美第七舰队陆战6师以对日“受降”为幌子,抢占了青岛海军基地,又企图在早已被我军解放的烟台登陆,被我军严正拒绝。接着蒋8军在美军舰帮助下抵青岛,一方面由伪军改编“国军”一起,沿胶济路向胶东大举进攻,抢夺胜利果实,一方面企图从陆地、海上运兵配合抢占东北。我军一边组建第5师,扩编警4旅,一边以13团为中流砥柱在胶济路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阻敌进犯,迫敌无法打通胶济路。
1946年6月,在国内战争一触即发之际,5、6师抓住战机,发起胶高即战役,歼伪顽万余,击毙赵保原,控制了胶济路东段百余里,改善了我军战略地位。当敌54军从青岛登陆后,我5、6师和警3旅又与敌展开5个月胶东保卫战,歼敌2.2万余人。1947年2月以5、6师和警3旅组建华野第9纵队。一出胶东打莱芜,歼敌77师击毙师长田君健,俘73军中将军长韩浚,粟裕说:“9纵功也不小”。二出胶东白马关阻敌11师7昼夜,歼敌2000余人。
5月参加全歼“王牌”74师孟良崮战役,率先攻上山顶,歼敌6700余人,被陈毅誉为“犹如猛虎”。7月,为配合刘邓和外线兵团出击牵制敌人,与敌五大主力之一11师血战南麻临朐,虽歼敌3700余人,但为战略全局胜利9纵付出了8300余人伤亡的代价。8月,为粉碎敌人进攻,在胶东内线阻击敌人,在危机关头于道头抓住战机歼敌1786人,转危为安,扭转了战局。10月在胶河战役中歼敌4500余人,最终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之后开展追击战,歼敌2800余人。
三出胶东,智取周村,歼敌1.5万;稳夺潍县,歼敌1.1万,率先攻破城垣,27师79团被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在济南战役中,9纵司令聂凤智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发扬“三争”精神(争任务,争第一,争头功),将“助攻”改“主攻”,打乱了敌人防御部署和指挥,9纵73团在三次攻击失利情况下,总结教训,终于登上内城,8天8夜攻克济南,9纵歼敌2.7万余人,为战略决战争取了时间,为战役胜利立下了奇功,毛于济南解放当日签发电令授予73团“济南第一团”称号,这是解放战争中毛签发的唯一嘉奖令。
参加淮海大决战率先突破碾庄圩,击毙邱清泉,共歼敌5.6万余人。渡江战役,派出先遣渡江侦察大队,又率先突破江防,获“渡江第一船”,接着江南追击,8昼夜行程800里,围住敌人8万。上海战役,严守纪律,在不使用炸药、重炮情况下,歼敌2.7万余人,取得了军政双胜美誉。在解放战争中,第27军共歼敌22.5万余人,创野战军军级单位歼敌之最,成为华野四大主力之一。
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在第二、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中共歼敌2.1万人。在柳潭里重创美陆战第1师,在新兴里全歼美7师31加强步兵团(北极熊团),缴获团旗一面,击毙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到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评价。
英勇善战的31军
为抗击国民党进攻,西海独立1团(后编为6师16团)2连,1946年11月奉命坚守粉子山前哨阵地象山,敌人在飞机、军舰和大炮掩护下,成连成营向象山猛攻,连长刘宗明率2连阻敌于阵前,连长身负重伤后,政指李悟接替指挥,弹药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石头砸,连续击退敌人27次冲锋,坚持阵地三天四夜,牢牢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仅剩下7名战士,战后胶东军区授予2连“象山连”称号。
第三个5、6师成立后,参加了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战斗,积极配合华野主力作战。1947年8月以5、6、7师组建华野第13纵队,此时正值敌人向胶东进攻之际,即投入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进攻。为配合胶河战役,攻克掖县城,阻敌西援,全歼守敌3000余人,当敌整编54师由莱阳东犯海阳时,围困敌人一个月,歼敌4100余人,迟滞敌海运外调,打乱了敌人战略部署。尔后奉命配合7纵三打城隍庙,歼敌1100余人,攻克莱阳,接着浴血将军顶,进行八昼夜莱阳保卫战,歼敌4400余人。
为阻敌西援潍县,阻敌于大沽河两岸,歼敌4440余人,之后西进津浦路与7纵攻击兖州守敌国民党12军,全歼守敌,13纵歼敌1.5万余人。在济南战役中13纵歼敌1.5万余人,先突破卡子门进入商埠,经一夜激战,夺占永绥门,攻进外城,接着经坤顺门城头反复拼杀,终于杀进内城,109团如同一把利剑,四昼夜连破敌四道防线,为突破内城立下了特殊功勋,毛亲自签批中央军委电令授予109团“济南第二团”称号。
淮海战役,先包围台儿庄,接应张克侠、何基沣起义,接着攻击曹八集,歼敌3000余人。参加解放灵璧,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歼敌5000余人,最后对黄维兵团10天围攻,俘18军军长杨伯涛,为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13纵改编为31军后,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控制江阴,占武进,克宜兴,切断逃敌退路,在郎广地区歼敌1.7万余人。
上海战役在周浦、高桥歼敌1.7万余人,接着向福建进军,参加了福州、漳厦战役歼敌3.7万余人,之后又解放了东山岛。在解放战争中,31军转战鲁、豫、苏、沪、浙、闽等地,参加战役战斗200多次,共歼敌16万余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战功,成长为三野一支英勇善战劲旅。
歼敌万余的32军
1948年3—5月,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需要,华东军区又组建了第四个5、6师。5师即在东线大沽河地区阻击青岛之敌西援潍县。10月,为策应淮海战役,5、6师在青岛、即墨封锁监视敌人。
12月,对青岛、即墨来犯之敌予以反击,歼敌一个团大部。1949年2月以5、6师编成32军,辖94、95师,4月,在胶东军区100旅配合下,对青岛、即墨之敌发起攻击,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敌2200余人。1950年1月又组建了96师,2月32军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到11月共进行大小战斗380多次,歼匪8000余人,有力配合了福建土改和剿匪斗争。11月,32军撤销建制。
意义影响
天福山起义,是胶东抗战史上的大事,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页。这次起义,点燃了胶东抗战的烽火,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为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不仅开创了胶东抗日武装斗争的新局面,也使得山东的抗战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由天福山起义部队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不仅在抗日战争,而且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中,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天福山起义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天福山起义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天福山起义是在日军大举进逼山东、大片国土沦丧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爆发的。刚刚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雷神庙打响的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春雷般地震撼了胶东。
这一枪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共产党在胶东的影响,激发了胶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雷神庙战斗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天福山起义则成为胶东抗日的一面旗帜,引导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天福山起义不久,相继在威海、黄县、蓬莱、莱阳、牟平、荣成、即墨、福山、栖霞等地爆发了十余次武装起义,随后又都编入“三军”序列。
其次,“三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为山东其他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三军”西上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是山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胶东特委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建设,在三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根据地建设,如颁布抗日施政纲领,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建立保安司令部和人民法院,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接管海关,制定新的税收制度,增加财源,保障抗日战争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胶东特委的机关报《大众报》,成为宣传抗日,鼓舞军民抗日的有力工具;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救国组织,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群众。
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根据地经济;建立兵工厂,提供武器装备;建立全省第一家人民银行——北海银行,阻止了伪钞的泛滥,稳定了根据地金融市场,促进了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创造性的经验,指导了其它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这对坚持山东敌后抗战,对山东抗战的战略反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天福山起义发展壮大的队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天福山起义建立的“三军”,经过多次分合数次整编,队伍不断壮大。这支1937年起义时的不足百人的队伍,到1938年12月份,就发展到了7000多人,占当时山东武装起义部队2.45万人近三分之一,为胶东抗日的主要力量。抗战胜利时队伍已达数万人。
武器装备由长矛大刀、土枪、破旧步枪发展到“三八”式、机枪和迫击炮,其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抗日战争中,以“三军”为火种发展起来的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7500多次,消灭日伪顽军14.6万余人,为夺取胶东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中,以天福山起义抗日武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和第27军、第31军等,南征北战,屡见奇功,涌现出“济南第一团”“塔山英雄团”等许多著名的英雄战斗集体。他们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继续为保卫祖国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1.胶东抗日烽火 燃起在天福山上·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