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黏膜增厚形成斑状隆起)
球囊,又称“球形囊”,属内耳膜迷路的一部分,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前方,呈扁平梨状,分别由小管与椭圆囊、蜗管相连。囊内有内淋巴液,与椭圆囊、蜗管相通。前壁有一处黏膜增厚,形成斑状隆起称球囊斑。
中文名
球囊
saccule
球形囊
脊椎动物内耳膜迷路
概述
球囊斑由一层结缔组织、一层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为覆盖在上皮表面的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膜,其浅层含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耳石。囊斑上皮含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两种。毛细胞为感觉上皮细胞,夹在支持细胞间,形似圆底烧瓶,上窄下宽,其底部有前庭神经末梢分布。
毛细胞的顶端有一束纤毛,伸入到耳石膜内。囊斑的结缔组织与前庭内的骨膜相连,内有神经纤维穿过。囊斑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或直线加速、减速运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因重力的影响,耳石膜下垂,牵拉毛细胞纤毛,使之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经前庭蜗神经传向脑,产生位觉和变速感觉。
检查与诊断
1、听力功能检查:
在梅尼埃病的病理学研究中发现,膜迷路积水发生的顺序为耳蜗、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因此,听觉功能测试最先被用于膜迷路积水的诊断依据和预后判断。纯音听阈曲线的特点、甘油试验(glyceroltest)中听阈曲线的变化,可为膜迷路积水提供证据。膜迷路积水导致的听力损失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使听觉功能检查在判定膜迷路积水对内耳损害有一定的局限性。
2、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是近年来开展的评价球囊和前庭下神经功能的检查,其方法、设备、应用还没有标准化,但对内耳疾病的解剖定位有帮助,对球囊积水的诊断有临床价值。
3、前庭功能检查:
临床常用的眼震电图检查,主要是评估双侧水平半规管的功能,而不是耳石器的功能,后者包括球囊、椭圆囊。因此,眼震电图的结果只能表示存在膜迷路积水引起内耳功能状态的改变,包括刺激期和功能麻痹期,为膜迷路积水的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参考资料1.球囊·科技工作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