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

曹,cáo,古又作"曺"。本义为“救济粮”、“粮草”、“饲料”;转义为“吃粮之人”、“庶人”;再转义为“庶务”。根据给定字形解释。会意。参见说文解字【卷五】【曰部】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东,治事者;从曰。徐锴曰:“以言词治狱也。故从曰。”具体含义分三种:一,指辈分:等;辈:尔曹(你等,你辈)|吾曹(我等,我辈)。二,指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周朝国名,在今山东西部曹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即周国)。三指姓氏。曹氏,曹姓,为中国姓氏百家姓之一。

中文名

拼音

cáo

繁体

㯥、傮、曺

部首

五笔

gmaj

仓颉

twa

郑码

ekk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平声四豪

注音

ㄘㄠ

总笔画

11

四角号码

55606

统一码

基本区 U 66F9

结构

上下结构

现代释义

基础释义

曹cáo(ㄘㄠˊ)[3]

⒈  等,辈:尔曹(你们)。吾曹。

⒉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曹(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

⒊  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

⒋  姓。

详细释义

曹 cáo

〈名〉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说文》段玉裁注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又如:曹干(官署中的干事人员);曹掾(泛指一般官员);曹务(古代官署中分类所管理的事务);法曹(唐、宋地方司法机关)

管某事的官职 [official]。如:曹主(机关负责人);曹郎(部曹。部属各司的官吏);曹官(属官)

双方;班;组 [group;team]

分曹并进。——《楚辞·招魂》。注:“偶也。”

率其曹偶。——《史记·黥布传》。索隐:“辈也。”

乃造其曹。——《诗·大雅·公刘》。传:“群也。”

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people of the sam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又如:尔曹(你们这些人);儿曹(孩子们)

古国名 [Cao state]

西周的诸侯国

古西域国名

[2]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㯥,治事者;从曰。昨牢切

【注释】徐锴曰:“以言词治狱也。故从曰。”

说文解字注

狱㒳曹也。

㒳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曹犹类也。《史记》曰:遣吏分曹逐捕。古文《尙书》:㒳造具备。《史记》㒳造一作㒳遭。㒳遭、㒳造卽㒳曹。古字多假借也。曹之引伸为辈也,羣也。

从㯥,在廷东也。

㒳曹在廷东,故从二东之㯥。其制未闻也。

从曰,治事者也。

谓听狱者。巳上十二字依韵会本。昨牢切。古音在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韵》昨牢切《集韵》《韵会》财劳切,音漕。《说文》作。狱之两也。在廷东,从㯥。治事者,从曰。《注》徐锴曰:以言词治狱也,故从曰。《前汉·成帝纪注》尙书四人为四曹,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後汉·百官志》世祖分六曹。

又《诗·大雅》乃造其曹。《传》曹,羣也。《朱传》羣牧之处也。

又《史记·平准书》分曹循行郡国。《注》曹,辈也。

又《楚辞·招魂》分曹并进。《注》曹,偶也。

又国名。《诗·曹风谱》周武王封弟叔振铎於曹,今济隂定陶是也。

又姓。《姓氏急就篇》周武王封曹叔振铎,後以国为氏。

又《鯠韵补》洎叶徂頭條侯切。《楚辞·招隐士》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

又叶木何切。苏辙《严颜诗》:斫头除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五经文字》,经典相承,隷省作曹。《石经》作曺。[1]

音韵集汇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浊

昨劳切

dzʰɑu

集韵

平声

?

开口呼

全浊

财劳切

dzɑu

韵略

平声

财劳切

增韵

平声

财劳切

中原音韵

阳平

萧豪

次清

tsʼɑu

中州音韵

平声

萧豪

藏骚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浊

财劳切

dz‘du/dz‘au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参考资料

1.曹·汉典

2.曹·新华字典

3.曹·中华语文知识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