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茶(山茶科山茶属植物)
苔茶,茶树有性群体品种之一,又名苔子茶,灌木型,树姿开展,中生种,灌木型,树姿开展,中生种,叶端钝尖,叶肉厚,质地尚柔软,叶色黄绿,叶面隆起,叶脉明显,芽叶茸毛多。结实力弱,抗逆性强;抗寒性、抗病虫害强、抗干旱、水浸出物质中茶氨酸含量高,富含锌、硒、钾等对人体有益的化学元素。
界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木兰纲
山茶目
山茶科
山茶属
苔茶
Moss tea
贵州石阡茶故事
石阡的茶,有个别致的名字叫“苔茶”。
因为这种茶有“一绝”——新长出来的嫩梢木质化速度比较慢,像菜苔一样鲜嫩,当地人就习惯性地称为“苔茶树”,久而久之就叫“苔茶”了;又因新长的嫩叶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变红发紫,富含抗氧化的花青素,又名“苔紫茶”。
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之一,遍布各地的古茶树见证了黔贵大地悠久的茶历史。
石阡境内也有很多古茶树。
五德镇新华村,距石阡县城约半小时车程。这里的佛顶山,是著名佛教名山梵净山的姊妹山,常年云雾缭绕,“高山云雾出好茶”,是石阡苔茶的发源地,听说这里就有古茶树。
石阡茶在唐代陆羽《茶经》已有记载,而宋代即为贡品。
当年,装满茶叶的船只顺着石阡河通航乌江,巴蜀江南,均可品到石阡茶,而居民则把山外的盐巴等物资换进来。
石阡苔茶还曾与红军结缘。1936年,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经石阡时,就用这里的温泉水冲泡苔茶,为将士一扫疲惫。
民国时期,石阡茶产量在贵州已位居第三。到了上世纪50年代,石阡生产的“工夫红茶”出口到苏联和东欧等国家——新华村茶博物馆里“镇馆之宝”、一面奖旗印证了当年的辉煌。1958年8月,新华生产大队支书谭仁义带着村里生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会上,石阡苔茶被誉为“茶中味精”,周恩来总理授予一面亲笔写着“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奖旗。[1]
参考资料1.苔茶成为脱贫“台柱”:贵州石阡“茶故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