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

东亚飞蝗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

蝗虫是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为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学名)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达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肃南部。黄淮海地区常发。小麦、玉米、高粱、粟、水稻、稷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先后发生过800多次。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

中文名

东亚飞蝗

拉丁学名

Locusta migratoria

别名

蚂蚱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

直翅目Orthoptera

亚目

短角亚目

蝗总科Acridoidea

亚科

斑翅蝗科Oedipodidae

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

中文学名

东亚飞蝗

别称

蚂蚱

简介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

形态

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头顶圆。颜面平直,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降线发达,沿中线两侧有黑色带纹。前翅淡褐色,有暗色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2倍以上(群居型)或不到2倍(散居型)。胸部腹面有长而密的细绒毛,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在上、下降线之间呈黑色。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余粒,卵粒长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

北京以北一年1代,黄淮海流域一年2代,南部地区3~4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黄淮海流域第一代夏蝗5月中下旬孵化。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成虫。卵多产在草原,河滩及湖河沿岸荒地,1~2龄蝗蝻群集在植株上,2龄以上在光裸地及浅草地群集。密度大时形成群居型飞蝗,群居型喃和成虫有结队迁移或成群迁飞的习性。旱年可造成秋蝗大发生,第二年常形成夏蝗严重为害。1头东亚飞蝗一生可食鲜玉米叶80克,成虫期食量为喃期的3~7倍,喜食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

生活习性

东亚飞蝗

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

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喜食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

营养价值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营养的需求,鸡,鸭,鱼,肉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野味昆虫日益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菜肴,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被广大消费者青睐。昆虫资源成为当今人类开发利用的极其丰富的宝贵资源。被誉为“上帝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其中东亚飞蝗(蚂蚱)是昆虫中可食用尤其是提取蛋白质的主要资源之一,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

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它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甲壳素能使人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之功效,被女性朋友所欢迎,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蝗虫营养结构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

在泰国“油炸飞虾”(油炸蚂蚱)的大名无人不知,浪漫的法国人把蝗虫作为消闲食品,天津,北京两地也有着吃蝗虫的悠久历史,被民间称为“旱虾”“飞虾”“蝗米”营养价值及高。

药用价值:蝗虫除了作为营养食品外,还有药用价值,它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等疾病。此外蝗虫对降“三高”、降低胆固醇有辅助治疗作用。如: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百日咳,支气管炎,哮喘,气急,息内风,止痉挛的等。久食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谓一食多得。

人类140岁健步如飞

美丽昆虫千百万种:在物种灿烂的地球上,有一个美丽的昆虫世界。昆虫种类有近100万种,占整个动物界4/5,其中已知可食用的昆虫就达3650余种。它们生命力极强、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繁殖快,是生物界最大的动物群体,也是人类垂涎百年的健康宝藏。昆虫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益处。

昆虫蛋白世界瞩目:因为在现有的大自然中,规模大、分布广、营养丰富、最易开发而又欠开发力度的资源,首先是昆虫源。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让生物成果走向市场,正成为许多人努力的方向。比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研制开发昆虫食品、药品等。

巨大价值人类共享:昆虫活性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营养结构合理,肉质纤维少,又易于吸收,明显优于植物蛋白和肉质蛋白。同时一些昆虫活性蛋白还富含具有特殊作用的几丁质、抗菌肽、外源性凝集素、防御素等,对防治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提高免疫、预防肿瘤有着很好的作用。

上海市食疗中心临床观察证实;昆虫蛋白对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调节作用显着,代加工蝗虫胶囊,东亚飞蝗胶囊深加工其中包括易感疲劳、体弱多病、流感、睡眠失调、神经衰弱、关节酸痛、头痛、便秘、腹胀、肝炎、肺炎、皮炎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性口腔溃疡及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因免疫力低下引起的症状,昆虫蛋白的食疗改善的结果分别为90%、96.99%、83%和92%。

繁殖

东亚飞蝗养殖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

分布

在中国大致分布在北纬42。以南的冲积平原地带,北起河北,陕西以南,西至四川、甘肃南部以南均有发生为害。

食用

东亚飞蝗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从孵化成幼蝗后,经35天的饲养过程即可为成虫,50天左右肥壮后即可销售,所以时间短、回报快。饲养1万只东亚飞蝗成虫可达20公斤,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并且购种只一次。自繁数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多年饲养,不断卖钱,一只雌蝗一次可产卵35~90多粒。飞蝗之所以受人青睐,是由于它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经专家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危害记录

东亚飞蝗生长比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hm2,设计9省(市)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市)发生在80万hm2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市)又发生80万hm2以上。今年,蝗虫又肆虐河南,受灾面积237.5万亩,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4000余只/m2,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虽然已经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须加强扫歼并监测夏季残余成虫的产卵区域,准确了解并掌握秋蝗发生和水、旱发展趋势与气象动态,并及时做好秋蝗和三代飞蝗的防治工作,以减少飞蝗发生的面积与数量。

防治方法

①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大面积垦荒种植,减少蝗虫发生基地。

②植树造林,改善蝗区小气候,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

③因地制宜飞蝗不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

④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准确掌握蝗情,歼灭蝗蝻于3龄以前,每公顷用50%马拉硫磷乳油900~13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750~1050毫升,或25%敌马乳油2250~3000毫升,也可每分顷用4%敌马粉剂30千克,喷粉防治。采用微量喷雾防治

参考资料

1.蝗虫东亚飞蝗·农人养殖种植网

关键词:东亚飞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