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医学术语)
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疾病。
中文名大包
中医学
穴位
大包【释名】脾之大络,布于胸胁,包罗与此处,故名。
【位置】《灵枢经脉》:“出渊腋下三寸”;
《针方》:“直胁(腋)下六寸”;
《循经》:“与巨阙相平,又云平期门”;
《集成》:“横直日月”;即腋窝与第十一肋游离端连线的中点,约当第七肋间隙凹陷处。
【局部解剖】
肌肉:前锯肌,第七肋内外肌。
神经:胸长神经末支、第七肋间神经。
血管:胸背动脉分支,肋间动、静脉。
【类别】脾之大络。
名解
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定位
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主治
(1)气喘,胸胁胀痛。
(2)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肢体疼痛等。
配伍
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穴性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效
【功能作用】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效能】宽胸、利胁。
【主治】
古代记述:胸胁痛,喘息,身尽痛,百节皆纵。
刺法:沿胁肋间隙横刺0.3-0.5寸。
按摩治疗举例
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1]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强心
按摩方法:动作同点揉内关,用同侧手点揉即可。每侧1分钟。
治疗作用:大包穴为强心要穴,刺激大包穴能迅速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甚至可以用作急救穴位。
丰胸
1.双手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
2.手掌按住大包穴,旋转按压三十六次。
3.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参考资料1.中医养生:8个穴位治8种常见病 记住受益一生·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