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香(茂腔演员)

李兰香茂腔演员

李兰香(1931—1965)女。胶县(今胶州市)人。茂腔演员。其祖父李庄儿、父亲李元林都是茂腔艺人。她7岁时在青岛随父亲学唱茂腔,后来也唱柳腔,擅演青衣、花旦。17岁与姐姐李玉香同台配搭演唱,后来玉香兼演小生,兰香便主要饰演旦行角色。1949年秋,以李玉香为主组成青岛市光明剧团,姊妹合作排演了《卖油郎独占花魁》《韩原借粮》等剧目。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兰香与玉香合演《闹书房》,获演员奖。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饰《罗衫记》中的郑月素,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参加新编历史剧《花灯记》的排演,随剧团晋京汇报演出。

中文名

李兰香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胶县(今胶州市)

出生日期

1930年月日

逝世日期

职业

茂腔演员

代表作品

《卖油郎独占花魁》《韩原借粮》

籍贯

胶县(今胶州市)

性别

什么是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五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丝兰记》、《绒线记》、《蜜蜂记》等“四大京”、“八大记”。

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已比较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虽然目前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1]

演出

1956年,在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她汇报演出传统剧目《罗衫记》中的“郑月素”,以满宫满调、高亢明快、深沉浑厚的唱腔,深得同行赞扬,并获得大会表演一等奖。同时,上海唱片厂灌录了她的唱段,发行全国,普及青岛三县四区。

李兰香对于老茂腔曲调也进行大胆突破和改革,力求不失原味又旋律脱俗出新。她嗓音宽亮、柔润甜美、自然熨贴。她唱的“花调”俏丽有味,“快板”顿挫有致,“慢板”饱满圆润,“二板”字正腔圆,“反调”幽咽宛转,“大悲调”哀音凄切、催人泪下。她那变化多端的唱腔和板式,无论是“快打慢”、“尖板”、“大锁板”、“南锣”、“娃娃调”、“哭头”、“三瞪眼”、“么二三”、“四不像”、“大甩板”、“垛板”等从快转慢复又从慢转快都能唱得紧密合拍、粘合无缝。

相关

正当她在艺术上风华正茂之时,运动来了,一代名伶不堪重负撒手人寰。在李兰香故去四十周年之冬月《述衷情》寄托哀思:茂腔戏曲美名扬,主演李兰香。头牌戏路宽广,天赐嗓高亢。专演唱,创新腔,越群芳。岁芳才俊,突降清霜,梦化西阳。

相关歌曲

《李兰香》歌词:

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 说不出借酒相送 夜雨冻雨点透射到照片中 回头似是梦无法弹动 迷住疑望你褪色照片中 啊似花虽未红似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可惜我听不懂 啊是杯酒渐浓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照片中那可以投照片中 盼找到时间裂缝 夜放纵告知我难寻你芳踪 回头也是梦 仍是被动逃避疑望你却深印脑中

参考资料

1.茂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关键词:李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