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鼬(哺乳纲动物)

艾鼬哺乳纲动物

中文标准名称艾鼬,又称作艾虎、地狗,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动物,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体侧淡棕色。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艾鼬是鼠类的天敌,在控制农、林、牧业的鼠害方面有很大益处。

中文名

艾鼬

拉丁学名

Mustela eversmanii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食肉目

鼬科

鼬属

中文学名

艾鼬

中文别名

地狗、两头乌、黑脚鼬、艾虎

别称

艾虎、地狗

分布

分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诸省,国外在中亚,东亚北部,西伯利亚西部有分布。

生活习性

艾鼬栖息于山地阔叶林、草地、灌丛及村庄附近。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有时也在白天或晨昏活动。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善于游泳和攀缘。视觉和听觉都很发达。主要以鼠类等啮齿动物为食,也吃鸟类、鸟卵、小鱼、蛙类、甲壳动物,以及一些植物浆果、坚果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 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苏。

繁殖方式

每年2-3月发情交配。自己挖掘洞穴筑巢,或侵占鼠类、旱獭等动物的窝为巢。洞穴一般由洞口、洞道、膨大部、巢窝和盲洞组成巢内比较简陋,略有铺垫。洞口附近,常有恶臭的气味。怀孕期为35-41天。通常在4-5月产仔。每胎产3-5仔。哺乳期为40-45天。初生的幼仔身体被有稀薄的绒毛,双眼紧闭。2月龄能独立生活。9月龄达到性成熟。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参考资料

1.

艾鼬赤峰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

2.

艾鼬东北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

3.

艾鼬西藏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

4.

艾鼬北疆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

5.

艾鼬静宁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养艾鼬的设备力求经济适用。艾鼬棚不建四壁,仅有主柱和棚顶,用瓦或草盖顶。棚檐高度4-16米,棚顶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阳光,冬季能使棚的两侧光照均匀。艾鼬笼和小室规格较多,制作要求以不影响水貂生长发育、繁殖和正常活动,又便于饲养人员操作为原则。笼底可用14号铁丝,其余用16号铁丝,网眼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网眼废铁皮编成。

艾鼬棚宜设置在安静、高爽、向阳、通风、干燥、易于排水的地方,要与家畜、家禽饲养场所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疾病传染。

艾鼬的饲料主要是:鱼类、肉类、动物内脏和禽、蛋、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占总饲料的60-70%。新鲜的鱼肉要洗净,冷冻的鱼肉要化冻,腌制的鱼肉要去咸,不够新鲜的鱼肉要煮熟后再饲喂。

还有谷物饲料如麦类、玉米、豆类,占25-35%;果蔬饲料如瓜类、蔬菜类,占5%;精补饲料如牛奶、鱼肝油、维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烂、洗净。不要喂有毒食物。

一般日喂两次,即早饲和晚饲。艾鼬有夜间采食习性,所以晚间量要适当增多,对怀孕母艾鼬和产仔泌乳母艾鼬,要增加午饲饮硕*兽能够及为复体况,提前发情配种,参加第二批繁殖。严防仔兽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兽,喜欢爬出窝外,母兽对此常熟视无睹,不理不采。故应用木板垫于笼底网上,防止仔兽落地。及时补食与出窝。当仔兽出生20日以后应及时进行补食,以促进个体发育,提高成活率。进入35-40日龄的仔兽,如个体发育良好,能独立采食,即可断乳分窝。对发育匀称良了的仔兽,可以分窝。发育不均、个体大小不一的,可将体大、发育好的先断乳分出,发育落后的后分窝。也可将差的2、3窝仔兽合并到一起,交给母性强、乳汁好而无哺育任务的母兽代养,待仔兽发育好后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鼬多胎高产,易发乳房炎。临床使用青霉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儿热敷,治愈率可达100%。

(2)戌瘟热病:病初采食量减少或想吃而不进食,有喷嚏、咳嗽、流沸等症状,体温高达41℃左右,2-3天后完全拒食。发生此疫精应立即向兽医报告,迅速诊断,实行封锁隔离。笼箱用3%氢氧化钠热溶液浸泡3分钟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分钟后清水冲洗;水泥地面用3-5%克辽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喷洒;病兽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试验性对症治疗。耐过之病兽于当年取皮时淘太。

(3)中耳炎:一般发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无论大小艾鼬均有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直接危害艾鼬的生命。治疗时用滴耳油(天津东风制药厂生产)滴耳,每日2-3次,每次3-4滴,连用三日后,即可控制耳内黄色渗出物。

参考资料

1.艾鼬·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关键词:艾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