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硬尾鸭(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鸭类)
白头硬尾鸭(学名:Oxyura leucocephala)属于鸭科,是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鸭类。长约46厘米。额、头、枕的两侧和额、喉白色,头顶黑褐色。上体皮黄色,密布黑褐色波纹。尾羽黄褐色,甚硬。下体乳黄色,有黑褐色横斑。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地,与其他鸭类混合成群活动,极怕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善于游泳和潜水,往往潜入水下停留时间不长,一般3-5分钟左右。游水时,常把尾部高高翘起。从水面起飞时,常在水面掠过相当距离,才得离开水面。食物一般为鱼、蛙、软体动物、甲壳类及蠕虫等。主要繁殖在原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西伯利亚西部、蒙古西北部、欧洲黑海、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越冬在非洲北部海岸、经尼罗河谷、土耳其、波斯湾到印度北部。在中国可能繁殖在新疆西北部,冬季偶见于湖北洪湖。
中文名白头硬尾鸭
Oxyura leucocephal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雁形目
鸭科
硬尾鸭属
白头硬尾鸭
无亚种
Scopoli,1769
濒危(EN)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白头硬尾鸭雄鸟在繁殖期头白色,头顶、枕黑色、上颈黑色,到下颈逐渐变为栗色。肩、背、腰沙灰色,具黑色虫蠹状斑。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且较硬;翅上覆羽灰褐色,翅下覆羽淡灰色,腋羽白色。胸栗色,沿两胁和下胸逐渐变淡,呈淡栗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黄灰色。冬季雄鸟和夏季大致相似,但少棕栗色,颈和上体呈明显的灰皮黄色,具黑褐色虫蠹状斑,头顶黑褐色,耳羽上后方也有些黑色,后颈中央乌褐色,下颈微具淡黑褐色宽阔的环带,在前颈处转为皮黄色或淡红褐色,各羽均具黑色细狭横斑;腰暗褐色,微具黑色横斑,尾上覆羽皮黄色,胸及胸侧栗红褐色,略具暗褐色横斑,两胁皮黄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1]
雌鸟头部从额和眼以上头顶一直到后颈黑褐色,羽尖棕色,眼下有一白色纵纹从嘴基直到枕部,白色纵纹下又有一黑色纵纹。颊、喉和前颈皮黄白色,具暗色斑点;下颈和下体大部棕色,具暗色亚端斑。下体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黄白色,杂有暗色斑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暗色横斑;翅和尾似雄鸟。雌鸟冬羽更暗和少棕色,头两侧更白,颊部暗斑更明显。
幼鸟和雌鸟冬羽相似,但头部颊斑更显著,头侧更白,上体较暗,下体更多皮黄色。
虹膜雄鸟黄色或橘黄色,雌鸟淡黄色,嘴雄鸟亮蓝色,嘴基部膨大;雌鸟嘴暗灰色,嘴基部膨大较雄鸟小;跗跖和趾雄鸟灰色,蹼黑色或红色.雌鸟跗跖和趾暗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60-865克,♀539-900克;体长430-480毫米;嘴峰♂42-48毫米,♀43-45毫米;翅♂155-172毫米,♀150-167毫米;尾♂105-120毫米,♀75-95毫米;跗跖33-38毫米。
栖息环境
白头硬尾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尤其喜欢在紧靠大的湖泊附近的一些浅水小湖和水塘、特别是具有岸边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淡水湖泊,偶尔也到盐水湖。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大型湖泊,特别是有水边植物的湖泊,也栖息于盐水湖泊和沿海地带。
参考资料
1.白头硬尾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