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滩镇(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下辖镇)

连滩镇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下辖镇

连滩镇是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下辖镇,是郁南县南部地区的商贸、文化中心,广东省省级中心镇。东接云安高村镇、东坝镇,西与历洞镇接壤,南靠宋桂、河口两镇,北毗邻南江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2011年,全镇总面积95.1平方公里,其中镇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1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60005人。连滩素有“郁南侨乡”之称,侨属和港澳同胞2万多人。

中文名

连滩镇

面积

95.1平方公里

所属国

中国

所属市

郁南县

人口

5.7万人

特色产业

连滩民间艺术节

历史沿革

史载,连滩镇历史上自南北朝至隋末(420-618)曾为安遂县治。

明代罗定州属的晋康乡巡检司曾设于此。

明清时代属西宁县建康都荡村堡。

新中国成立初,名连滩行政村。

1953年改称乡。

1957年与连溪乡合并称连滩镇。

1958年为东风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

1961年撤社改区。

1987年改为乡镇建制称连滩镇。

行政区划

2011年,全镇辖上桥村、天花塘村、平山村、望天村、连溪村、高枧村、思和村、西坝村、龙岩村、逍遥村和兴盛社区、振兴社区,共69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连滩镇东临南江,全境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山峰有西面的大尖岭,海拔361米,南有望君山,海拔472米。

河流

连滩镇主要河流有南江,又称南江河。由南向北沿镇东边向南江口流出,境内另有支流高枧河由西向东横贯该镇南部,逍遥河由西向东横穿该镇北部。

气候

连滩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355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连滩物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11年,有含镁量极高、储藏丰富的矿产白云石;生物化石有文头山的笔石,据考证距今约4亿年历史。

水能资源

截止到2011年,连滩镇有干流水电站4个,总装机容量2.8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以上,经镇11万伏输变电站与省电网联接。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1年,全镇总人口60005人,非农户口9340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有众多的华侨、居港、澳、台同胞,有“郁南侨乡”之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到2011年,连滩镇有完全中学1所,还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7所,幼儿园4所。

医疗卫生

截止到2011年,连滩镇有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1间,卫生站16所,医护人员共150人。

文化设施

2001年连滩镇有文化广场1个、文化活动中心大楼1座、露天舞台1个、影剧院1座、工人俱乐部1幢、灯光球场3个。

水电配套

截止到2011年,全镇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自动、移动电话可直拨国内和世界各地;有日供水量1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能供30万人饮用。

村镇建设

连滩镇发挥中心镇的优势和商贸集散中心效应,借助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优势,搞好小城镇建设。2005年12月,经国家和发改委批准列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截止到2011年,连滩镇已建设云浮市镇级最大的文化广场、省三级客运站、菩山摩托车专业市场、连东大桥和大昌商住区。新建和改建城镇道路11.5千米,安装街灯300盏,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此外,对城区的脏、乱、差现象进行有效整治,加强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小城镇建设逐步向绿化、亮化、美化发展。

交通

连滩镇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完善。1996年改道填平连溪河建设城中路,重新修编小城镇建设规划,城区面貌大为改观。城区现有面积3.5平方千米,城区道路硬底化。交通主动脉省道德珠线硬底化公路贯通全镇,北接“黄金水道”西江的南江口港并经西江大桥接321国道,南接罗定火车站及324国道,东西有广梧高速G80连接郁南县城和云浮市区,每天均有客车往返县城、罗定、云浮市云城区、肇庆、广州、珠海、中山、深圳、梧州、德庆等地。截止到2011年,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硬底化”。

旅游

景点

连滩镇境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文物古迹有始建于宋朝,纪念“平南先锋”杨文广的文广庙;祭祀明代广东总兵张元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张公庙;有“四奇灵庵”之称,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天池古庵;有省著名古建筑考古专家推崇备至,称之为“广东第一屋”或称“清朝古堡”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二大屋;有独具岭南风格,建筑艺术突出,典型的粤西古民居建筑代表的大夫第屋、朱氏大屋、瑞昌大屋、林氏宗祠、明清商业古街东胜街、维新路等历史街区、民宅;有4亿年历史,已灭绝的古代海生群体生物化石——“笔石”。自然风光瑰丽多姿,有“山高龙过脊挨天”的天塘山天池胜景,有充满南江特色的竹海银滩。

光二大屋

郁南县连滩镇西坝村委石桥头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民居建筑—光二大屋,整座大屋呈四方形,外面还有一圈高大结实的围墙,围墙除了一个大闸门外,还有了望台,屋顶有凤尾,照壁墙有镬耳,瓦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檐下饰木雕的花草鱼虫,极富民族风格。光二大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己有200多年。因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67平方米,而且具有国内少见的防洪、防火、防盗功能,被有关古建筑专家誉为“广东第一屋”。

著名建筑考古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吴庆洲教授考察后说:“虽然广东潮州、梅州也有类似大围屋,但其围墙只能防火、防盗,而不能防洪,似光二大屋集防火、防盗、防洪功能于一体的大围屋,在全中国也是极少的。”该屋创建者姓邱,名润芳,别名光二,故称为“光二大屋”。

2009年,光二大屋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公庙

张公庙位于连滩镇的连滩中学右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年(1587年),庙宇经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于万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扩建。庙宇座西向东北,原是由内外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体。主要建筑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回廊。前后院有戏台、炮台、六角亭、灰砖塑狮子和围墙等附属建筑。

庙宇向纵横排列,前为前殿,中为四角亭,后为正殿,两旁为配殿和回廊。布局均衡对称,平面呈方形。庙宇大门前设两根花岗岩石柱承托下饰飞头,上复以绿色琉璃瓦,正殿设六根格木圆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础,尚有斗拱。柱子纵横成行,排列规整,形成的明间,次间格外宽敞。画栋雕梁,华丽堂皇。

1985年被列为郁南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6年由港澳同胞及群众捐资维修,逐步恢复原貌。

美食

连滩特色风味鸡仔米粉、酿豆腐、大糠糍、印糍以及连滩斗蟋蟀等享誉港澳地区及东南亚。

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

连滩民风淳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习俗更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有武术、舞龙舞狮、山歌八音、工艺扎作、指画、曲艺、人物扮饰、飘色造型等等。

是云浮市唯一一个被评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的镇。

2001年兴建起1万平方米的张公庙文化旅游广场。群众文化活跃,有曲艺、八音、舞龙舞狮、武术、纸扎工艺等活动。

1999年2月,被省文化厅命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

2000年,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

张公庙庙会

张公庙位于郁南县连滩镇,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抗倭将领、广东总兵张元勋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是张公庙庙会,云浮、肇庆、广西梧州等邻近地区的群众自发前来参拜祈祷,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庙会主要内容有:参拜、烧香、烧炮、打蘸、唱山歌、演戏、传统扮相巡游、将军出巡、八音朝贺等等。

庙会盛期前来参与的信众达十万人之多。张公庙庙会保留了粤西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根据,在云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连滩飘色

连滩飘色始于连滩张公庙“庙会”,引进年代不详,是当地一项娱乐性较强的民间艺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的“庙会”,都有飘色助兴。改革开放以来,连滩飘色得到发扬光大,多次应邀参加吴川、中山举办的飘色大赛,远近闻名。

连滩山歌

据《西宁县志》记载,连滩山歌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因源于郁南县连滩镇而得名。主要流传于两广邻近农村。深受民间群众喜爱,是民间群众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的民歌,是云浮市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山歌。

连滩山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句式精炼、富有韵味以及易懂易记,沟通感情的特点,是南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艺术结晶和历史产物,是当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禾楼舞

禾楼舞据传源于郁南县连滩镇,是古百越民族的一种祭祀舞蹈。禾楼舞舞蹈动作原始、粗犷,跳舞者男扮女妆,身穿黑色衫裙,头戴黑色凉帽,腰扎围巾,脚穿麻鞋。领舞者分别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方起舞。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

禾楼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对研究岭南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该舞已处于濒危状态。

连滩艺术节

南江文化(连滩)艺术节,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流传清朝,民国时期最盛。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张元勋诞辰是为节期,也称“庙会”。张元勋曾经率部在连滩一带平定“瑶乱”,当地人民为了缅怀他的业绩建造张公庙,并以他的诞辰的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庙会”,后来发展成为“庙节”和“艺术节”。艺术节从农历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历时六天。期间,有龙狮、电影、曲艺、歌舞等盛大的文艺晚会,在正月二十当天还举行大型的、富有民间特色的节目表演及大巡游活动,有禾楼舞及连滩飘色等。

连滩镇从1991年起,连年于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期间举办民间艺术节,在继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既做到“古为今用”,又体现民间艺术的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1. 连滩镇介绍·爱查网

关键词:连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