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文化瑰宝)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中文名古曲
ancient pieces
ancient pieces
古代的乐曲
gu qu
解释
1.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泛指古代的乐曲。
2.指古代灿烂的文化。
如: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那么何谓古曲?何谓古典诗词歌曲?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如何传承古曲艺术呢?社会民俗学家、社会学家、中国古典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古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发展、保护它,一定要走雅俗共赏并推陈出新之路。[1]雅的要保留,俗的待发展,让古诗词歌曲不仅仅成为文人墨客的艺术,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中。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他指出,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古曲教育
著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女士,多年来致力于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
曾多次表示古诗词演唱后继乏人,呼吁保护传承古曲演唱刻不容缓。王苏芬教授早年曾以一曲“望明月”轰动东南亚,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八十首古曲,中央电视台先后为其制作六个相关古曲的专题及十余个音乐专题。北京电视台及国内其他电视台也曾相继推出十余档专题栏目。由王苏芬教授演唱的古曲“忆王孙”,曾在美韩等近五十个国家播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至今近三十年间,王苏芬教授共录制歌曲、古曲近二百余首、出版多盘声乐教学带,并成功举办四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及六次师生音乐会,培养了江涛等一批国内优秀歌手。全国媒体给予了高度赞扬,肯定其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做出的贡献。
针对目前古曲演唱所面临的境况,王苏芬教授指出,一是要重视古曲演唱教学,其次便是推动音像制作出版,为后人更多的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曲的理论研究】
谈古曲艺术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古典诗词歌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发展和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指出,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一位歌手能准确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演唱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
(一)我国古曲的现状如何?
社会学家、古曲研究专家艾君介绍,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歌的世界。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诗”与“歌”是无法分开的,无歌不成诗啊。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与否,是否能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传统的古诗词的歌曲演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尽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雪漪先生为此付出来一生的心血已经去世,加之古曲市场极小,继承和发扬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些年来,傅雪漪先生的弟子声乐教授王苏芬毅然挑起了古曲普及、弘扬、教学、科研的重任,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去年还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这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传承起到了科研组织者的作用。
(二)那么,何谓古曲呢?我们现在所讲的古曲又是指什么呢?
艾君观点,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现在意义中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1)传统理念上的古曲。
艾君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代表曲目有: 《幽兰》、《秦王破阵乐》、《阳春》、《白雪》、《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青莲乐府》、《塞上曲》、《将军令》、《酒狂》、《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海青拿鹤》、《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伯牙悼子期》、《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等等,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
当然,在有的古曲中不仅有曲而且有词。
例如,《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最初是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此曲亦流传国外。
例如《离骚》。《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2]
再例如《渔歌》。《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诗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阳春》,《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胡笳十八拍》,此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
2)现在意义中的古曲。
社会学家、古曲研究专家艾君指出,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
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演唱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他指出,
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
。著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表示,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古典诗词的演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现如今挖掘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近50首,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大课、小课的教授,使数百多名学生初步掌握了古曲的演唱风格,并多次举办了古曲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一直在支持古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传承古曲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在挖掘和保留下来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大舜的《南风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欧阳炯《春光好》、冯延己《长相思》、于鹄《巴女谣》、屈原的《湘君》、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秋浦歌》、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杨白花》等。
(三)为何要普及、学唱和传承古曲呢?
艾君认为,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至高的艺术境界,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
为何要振兴和传承演唱古曲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和值得探讨的课题。毫无疑问,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古诗词的内涵并与其相合体的曲子自然也是传统文化中比不可不或缺的内容。
社会学家艾君指出,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艾君向来倡导“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它为我用;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观点,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我们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判断看待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为基点,吸收和保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歌曲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弘扬、值得推广。艾君强调,学习和研究古曲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诗词歌曲是最能体现出我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歌曲。(省略)二是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演唱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和凝聚民族精神。(省略)三是演唱古曲能够更好地加强自身修养,从雅的古曲中陶冶情操,追求至高的艺术境界。(省略)
他说,演唱古典诗词,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的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这是一个歌手要走得一条艰苦卓绝、阳春自雪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必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心力。
(四)对古曲的内涵、演唱特点以及发展与保护的几点探索
艾君观点,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古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省略)
可见古曲,尽管具有曲高而和寡的特点,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如何理解古曲,如何看待古曲的内涵和其艺术价值艾君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参考:
其一,现代的古曲内涵主要有原生态传承、原词补曲和现代词曲三种类型组成。
我们讲的古曲是指即将中国古典诗词配上乐曲可进行演唱的歌曲。在现代众多的诗词歌曲中综合看来艾君认为应该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原词原谱;一种为原谱轶失,后人根据原词新谱写曲子;另外一种就是新词新曲。古典诗词歌曲属于文人音乐或者宫廷音乐的范畴,与古琴等其他古乐一样,具有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追求、审美情趣,与其内在的精神特性是一致的。或者体现出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
原词原谱类。这种类型艾君在上面已经讲过,再次不重复,譬如,《秦王破阵乐》、《阳春》、《渔歌》等都数词种类型存在的古曲。
原词补曲类。这种类型的古曲,现在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傅学漪补曲的《别董大》等数十首,王立平补曲的《红楼梦》系列,汪国真补曲《静夜思》古诗词百首。等等。
现代词曲类。这种类型的也不少。即现代人写的诗词,现代人作的曲。这种类型也不少,例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等诗词系列歌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千愁记旧情》、许冠杰的《浪子心声》等等。
在这里要说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这就是我国台湾的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秋歌》、《月朦胧鸟朦胧》、《金盏花》、《聚散两依依》、《问斜阳》等等,都体现了她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驾驭能力。可以说,琼瑶的歌词是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已经脱离开了古诗词体现出古典、雅致、华美、婉约、豪放等传统音乐的影子。
其二,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
艾君观点,如果说原生态的民间歌曲来自于“乡里巴人”,那么说古曲则真正来自于文人墨客,体现出了“阳春白雪”的特点。
如果说民族歌曲属于高雅艺术,那么真正能体现出中国高雅艺术之精华的并非民歌,而是古曲。古曲的高雅性就在于它的歌词的高雅性以及在弄清诗情词意前提下,在发挥词作家情趣意境中,谱上了恰如其分相匹配的曲子。
如果有人将西方歌剧的演唱作为整个人类演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古曲的演唱则理应堪称民族歌曲演唱的最高艺术;如果有人说美声歌曲堪称当今艺术的高雅之作能体现出人类艺术的精华的话,那么我们集古诗词、民族音乐精华于一体、代表我国文化瑰宝而诞生出来的古曲演唱则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无限魅力。
如果说民歌诞生于民间来自于民间,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那么古曲则来自于文人墨客、宫廷士大夫,可以说属于宫廷音乐,属于文人墨客、士大夫的音乐。
艾君之所以将古曲归为宫廷音乐,因为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基本特点。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中国宫廷音乐有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两大类。我国的许多古曲中都能体现出宫廷音乐的“功利性”、“礼仪性”以及旋律、节奏的“雅化”等基本风格特征。所以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很难在社会中流行和赢得民间群体的喜爱。我国许多古曲其本身就属于宫廷音乐而延续下来的。
其三,古曲演唱可以堪称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
艾君认为,古曲演唱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来自于一个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外,也要具有对古诗词、古典音乐的基本理解和很高的悟性。还要具备对史学、文学、传统音乐的至深理解和掌握。所以,百灵鸟的嗓子不见得就能唱好古曲,实力派通俗歌手不见得就能驾驭好古曲演唱,一个山里的民歌手或者会把古曲唱走了味道。这就是说,歌曲好唱古曲难唱,唱好古曲需要功底。
如果说交响音乐作品表现力丰富、内容深奥,常被人们称之为“阳春白雪”,那么我国的古典诗词歌曲就属于民族歌曲中表现力丰富、内容深奥的“阳春白雪”。
我国一些优秀的歌唱演员在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后都对古曲演唱倾注情怀。姜加锵、杨鸿基、彭丽媛、张也、宋祖英、李元华、江涛、白雪等等都曾经演唱国古诗词歌曲。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苏芬教授更是为古曲的教学普及、发展和保护倾注着心血。
可以说,古曲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是最具曲高而和寡之道理也。
其四,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演唱古曲的体会,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要在反复吟诵诗词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唱好一首古曲不是那么简单地唱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诗词歌赋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演唱《阳关三叠》总是不能令教授满意,原因并不是演唱的不正确而是不到位。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现在所能理解的。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灵感吗?
艾君认为,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恰好反映出一个学子在学唱古曲中的苦恼和焦虑的心情,说明了古曲演唱的复杂性和难度。艾君观点,演唱古典诗词,要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从80年代末至今,艾君参加过大小无数次古曲演唱会。总体感觉,欣赏古曲作品,不仅需要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在表层化的欣赏中侧重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
而对古曲演唱的特点的理解,艾君总结其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一难,即难在难领会难把握难理解上。难,不仅是由古诗词本身的博大精深难题会所决定,而且也是由现代人受古曲音乐的曲调抑扬婉转、优雅和谐的演唱的难理解、技法的难把握特点所决定。
二雅,即主要体现在词、曲都是经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精心打造而成,真正体现出了风、雅、颂的艺术魅力。
三涵,即主要指一个人的涵养。一个没有涵养、没有修养、没有素质的歌手是很难表达出古曲中的意境和韵律的。古曲的风、雅、颂所体现出的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其广泛性、贵族性、特殊使用性不是一般的歌手所能驾驭,需要演唱者具有更高的学问培养、道德修养、情绪素养。
一个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外,还要具有对古诗词、古典音乐的基本理解。
总而言之,古曲演唱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理应成为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的演唱追求的至高境界,它是一个人修养、涵养和文明礼数的象征,是一个中国民歌手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五)我国古曲演唱发展前景:必将走入春天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社会学家艾君指出,古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壮大发展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让其走入普通的社会民众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艾君观点,古诗词难以理解,传统曲子难以把握,这两点也就注定了我国古曲成为了真正的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也就成为自然。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还处在发展期,市场对艺术的苛刻来源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高雅的艺术在市场发展期往往会被社会民众冷落,只能成为文人墨客和贵族贤达的欣赏雅兴。所以,古曲发展普及空间问题也就面临着市场的巨大挑战。
艾君观点,古典诗词歌曲的发掘和创作,需要社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它和古琴谱的打谱一样,版本杂乱、流派较多,需要今人的大力研究和整理,它的再创作也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并举方可,和对戏曲、民歌营养的吸收和借鉴。所以亟需提高其在民间的地位,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另外,其对演唱者的文化、传统声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和发展。
但对于古典诗词歌曲的保护如果像放在保险柜里保护文物一样的保护不是目的,普及发展壮大才是目的,也是最好的保护。对于任何艺术,发展中去保护才是出路,也是科学的保护观念。古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壮大发展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
“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让其走入普通的社会民众中去。这就给我们的作曲家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演唱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艾君介绍说,2005年,著名诗人、音乐人汪国真先生谱曲的百首中小学生古典诗词歌曲,就体现出了很强的时代流行音乐的特点,这是对古曲适应现代节奏所作的探索。邓丽君、周杰伦等港台歌手在古诗词演唱通俗流行化方面也作过很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这些都为我国古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前人留给我们是数以万计的美不胜收的诗词资料。这些诗词,我们可以全首引用谱曲,也可以学习一些港台歌手截句接收,可以改写翻译,也可以溶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这些都是词曲作家以及歌手们应该去探索实践的。无论你是何种形式,只要对古诗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传播作用,你就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艾君认为,只要古曲坚持雅俗共赏、推陈出新,倡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古曲的演唱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国人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而迎来她的春天,成为社会对音乐追求的一种新的时尚。
【王苏芬与古曲教育】
王苏芬与古曲教育
著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女士,多年来致力于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曾多次表示古诗词演唱后继乏人,呼吁保护传承古曲演唱刻不容缓。
王苏芬教授早年曾以一曲“望明月”轰动东南亚,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八十首古曲,中央电视台先后为其制作六个相关古曲的专题及十余个音乐专题。北京电视台及国内其他电视台也曾相继推出十余档专题栏目。由王苏芬教授演唱的古曲“忆王孙”,曾在美韩等近五十个国家播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至今近三十年间,王苏芬教授共录制歌曲、古曲近二百余首、出版多盘声乐教学带,并成功举办四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及六次师生音乐会,培养了江涛等一批国内优秀歌手。全国媒体给予了高度赞扬,肯定其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做出的贡献。
针对目前古曲演唱所面临的境况,王苏芬教授指出,一是要重视古曲演唱教学,其次便是推动音像制作出版,为后人更多的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曲的相关资讯】
古曲专家王苏芬收黄丹妮为古曲传人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15日在北京收黄丹妮为古曲传人,并举办拜师仪式。
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但近年来从事演唱、研究古诗词歌曲的人很少。为更好地抢救、传承古曲,王苏芬做了很大努力:发起成立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带古曲研究生、出版古曲专著、举办古诗词音乐会……
王苏芬说:“黄丹妮从小弹钢琴、唱歌,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和文学修养,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收她为弟子,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古曲。”
黄丹妮现就读南京艺术学院,专业为民族声乐。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她演唱的歌曲MTV《献出你的爱》在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黄丹妮说:“古曲很好听,我一定要努力学下去,为古曲的传承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完)
古曲遇“断档” 80后“接班”
王苏芬举行古曲收徒仪式
午报讯 近日,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古曲专家王苏芬举行了古曲收徒仪式,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歌手黄丹妮正式拜入王苏芬门下。据了解,古诗词歌曲现已处于濒危曲种,此次收徒仪式也具有传承音乐母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王苏芬教授一直为抢救和传承古曲而努力,成立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在中国音乐学院内亲自指导10名古曲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王苏芬用了10年时间,个人出资20万元将她演唱的39首古曲拍成了艺术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资料。但是,因为从事古曲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成为了面临灭亡的濒危曲种。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古曲文化,王苏芬决定收取一名关门弟子并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王苏芬的弟子名叫黄丹妮,1989年生人,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在校学生,汶川地震时期,黄丹妮曾经演唱抗震救灾歌曲《献出你的爱》并获得广泛好评。
黄丹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80后不同,我非常喜欢中国古曲文化,现在能够拜王苏芬教授当老师我感到非常荣幸,而且,我也很荣幸能为古曲传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尹祎雯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
中广网北京6月10日 六年前,19岁的尹祎雯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声乐教育家王苏芬教授。大学期间学习刻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六年来,她学习和掌握了从上古时期、琴歌、楚辞、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很多首古典时期歌曲作品,正如在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采访王苏芬教授时,尹祎雯说的那样:正是王苏芬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执著研究和无限热爱深深感染了我,我要向老师看齐,继续努力学习和研究古典诗词歌曲。尹祎雯一直帮忙整理王苏芬教授编写的北京市精品教材,她学过很多年的古筝,这对于她演唱古典诗词歌曲非常有利,从韵味到歌曲的处理都很细腻。
2009年6月8日晚,尹祎雯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她的研究生独唱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的第一首曲目是琴歌《凤凰台上忆吹箫》,这是古代一首保留非常完整的古典诗词歌曲,她演唱得很到位,接着演唱了宋朝姜夔的《过垂虹》、元朝的保留曲目《愿成双令》、另一首元朝作品《小梁州》,及清朝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演唱得引人入胜,从那美妙的古典诗词音乐旋律中可以看出我国古老音乐文化的魅力,使人不尽感叹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妙绝伦、中华民族的伟大,无不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王苏芬教授这十年来个人出资近20万录制了39首古典诗词歌曲VCD,这些也震撼了尹祎雯,她通过刻苦钻研,基本掌握了30多首古曲,成为了王教授的接班人。目前情意胜似母女的两个人正在整理和编辑王苏芬演唱得歌曲集,她们一起修改、一起校订、一起整理,合作得很愉快。
尹祎雯是个做事非常细致的学生,在校订古典诗词歌曲集的时候,每首作品都需要在专业书籍、辞典或网络上查阅相关注解、反复校对,帮了王教授很多忙,王教授说她是个可爱的小助手,也非常感谢这个小助手。2009年王苏芬教授的科研课题《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及实践》,准备录制精品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歌曲66首,尹祎雯承担主要录音任务刚刚录制完成,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希望2009年她们母女俩继续共同奋斗,完成这一科研课题,为后人留下完整、宝贵的音像资料。
代表曲目
幽兰
《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幽兰:古琴曲。据说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
《猗兰操》即《幽兰》。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阳春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
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长沙女引
《长沙女引》是唐时的歌曲,现仅存琵琶谱。
长沙女引:琵琶古曲,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批经卷,其中一卷经卷(伯字3808)的背面,有五代时手抄的琵琶曲谱25首,《长沙女引》即为其中之一。曲谱用唐时的“琵琶二十谱字”记写,未标调名。
自193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林谦三、平出久雄、叶栋、芝佑靖、何昌林等对这批曲谱进行解译;叶栋、芝佑靖解译的《长沙女引》曾先后在上海、东京、北京演出过。
据任二北考证,《长沙女引》即《柘枝引》。《柘枝引》是唐代流行的曲名。唐代宪宗元和年间,姑苏太守韦应物之女曾流落长沙沦为柘枝妓,因此何昌林认为有可能当时将某一首柘枝词更名为《长沙女引》而歌唱其人,后歌词散佚,仅留此琵琶曲谱。
青莲乐府
《青莲乐府》是由清代后期民间流行的琵琶小曲连缀而成。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改编成丝竹合奏曲。乐曲典雅清新,古朴淳厚,表现了松石闲意和举杯邀月,起舞弄影的情趣。
青莲乐府: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华秋萍的《琵琶谱》中有《清平词》、《凤求凰》、《三跳涧》、《玉连环》四首独立的文板小曲。后李芳园在其琵琶谱中将这四首小曲连成一套,分为四段:清平词、举杯邀月、风入松、石上流泉。伪托“青莲居士”李白所作,即名《青莲乐府》。 乐曲在流传中形成了四段、五段、三段等多种版本。目前以汪昱庭派的卫仲乐、李廷松弹奏的版本为多。此派传谱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此曲虽为多段联缀,但主题音调贯串于全曲,而且二、三、四段的前二十八小节基本相同,因而全曲显得统一集中,并带有“合头”式变奏的特点。
《青莲乐府》是一首典型的琵琶文曲,风格典雅清新,淳厚古朴,高雅流畅销。尤其此曲用了不少次的“提”的技法,使乐曲加强了对比,于文静中见豪放,别有一番情致。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将它改编成丝竹合奏曲。
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塞上曲: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曲谱最早见于李芳园的《琵琶谱》,是他根据华秋萍的《琵琶谱》中的五首独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综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伪托是王昭君所作。
全曲五段:1、宫苑春思 2、昭君怨 3、湘妃滴泪 4、妆台秋思5、思汉 此曲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凄楚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弹奏上强调左手的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描述此曲最贴切的一句诗莫过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
将军令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四川扬琴曲。《将军令》原是“四川扬琴”(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李德才和李德元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 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酒狂
《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酒狂:晋代阮藉作。素材精炼,结构短小严谨(乐曲全长仅2’15” 《神奇秘谱·酒狂》(1425)解题云:“藉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妙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这一点在杨抡的《太古遗音》(1606)的乐曲解题中说得更为透彻:“盖启典午之世,君暗后凶”、“一时垣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夫奇祸’、“是以阮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 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兰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乐曲采用基本曲调的变化重复,曲首两小节的节奏型通贯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现两小节的固定终止型。乐曲结束段有“仙人吐酒”的文字提示。“长锁”指法演奏的一连串同音反复,音乐流动如注,满腔怒火尽泄,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琴曲目。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现今经常演奏之《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精品,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
《霓裳羽衣曲》连环画
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已经残缺不全。
《霓裳羽衣曲》描写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
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
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宠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有磬、箫、筝、笛、箜篌、筚簟、笙等乐器。
海青拿鹤
《海青拿鹤》于元代出现,是一首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
海青拿鹤:又名《海青拿天鹅》,元代时出现的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鹅》两曲。1814年荣斋编《弦索备考》亦有《海青》一曲,均为合奏谱。现存琵琶独奏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的《琵琶谱》。
此曲题材取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狩猎生活,海青又名海东青,是北方狩猎民族饲养的一种专门捕猎动物的猛禽,当时的契丹王室常携海青外出围猎,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工编创而成。
此曲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间的最古老的琵琶谱,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提到此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明代琵琶演奏家张雄(河南人)善奏此曲,李开元在《戏谑》中描述他演奏此曲:“先期上一副新弦,手自拨弄成熟,临时一弹,令人尽惊!如拿鹅,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
《海青拿鹤》通过描写海青追捕天鹅的情景,渲染了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剽悍、挚诚的性格。
此曲描写了海青追捕天鹅的情景,主题鲜明,结构紧凑,除引子、尾声外可分四大部分: 乐曲开头是舒展平稳的散板引子,展现了辽阔的草原美景。
第一部分以生动多变的节奏结合旋律上的调式交替形成色彩变化,表现猎手们纵鸟弯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飞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寻看的姿态。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海青的矫健勇猛。其中一个以切分扫弦演奏的刚健有力的海青主题作为“合尾”多次出现,它与穿插其中的旋律形成对比,互相烘托,从不同侧面塑造了海青的形象。
第三部分运用音区对比的手法,旋律灵活流畅,描写海青穿云破雾,盘旋翱翔。这里,海青主题反复出现,使海青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
第四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运用拼弦技巧;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青与天鹅的搏斗和天鹅被扑击时的惊叫声。最后海青主题音调再现,象征海青击落天鹅,取得胜利。尾声以民间曲牌《撼动山》、《五声怫》为素材模仿吹打,描绘猎手带着海青满载而归的情景。
全曲采用了琵琶的多种表现技巧,如吟、挽、轮、挑、扫等,讲究音量音色的对比,乐曲在激烈中蕴含悲壮,雄健中又见柔情,在刻画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的同时,反映了游牧民族剽悍挚诚雄健的性格。
离骚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忆故人
《忆故人》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忆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醉渔唱晚
《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谱本传自张孔山。
醉渔唱晚:古琴曲。据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醉渔唱晚》解题:“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
《醉渔唱晚》曲谱
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中《醉渔唱晚》一曲解题:“此曲盖本张仲宗诗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说:“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该书说: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
由上可知,此曲为陆龟蒙、皮日休所作,描述的是渔翁豪放不羁和放声高歌的醉态,表现了皮、陆的借醉论政,以醉泄愤的情绪。全曲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醉渔唱晚》通过描写渔翁豪放不羁和放声高歌的醉态,表现了皮、陆的借醉论政,以醉泄愤的情绪。
乐曲第一段的引子短小,只出现主、属两个音。接着是吟唱性的短小乐句,表现了暮色苍茫之中醉渔哼唱渔歌的情景。主题重复时,移高四度,句幅也有所扩充。然后以动宕的切分节奏形象地勾画出步伐踉跄的醉渔神态。全曲以第一段呈现的主题作各种变化重复,从多侧面表现醉渔的形象。
第二段将主题移高八度,并在尾部围绕着徽音Sol作扩充,之后,在C宫系上变化再现主题的尾句,音乐苍劲有力。 第三段,主题再次变奏,乐逗的扩充和重述,切分音的被强调,“撮”和“反撮”指法演奏的双音,以固定低音G陪衬旋律,音乐情绪高涨。
第四段,歌唱性的主题旋律片段和节奏性的音型相交织,大有“人影婆娑,歌声断续”之感。
第五段是[2]的变化再现,旋律的节奏换以连续的三连音,下方伴随强有力的固定低音,音乐跃入高潮,醉渔豪放不羁,佯狂之态犹见。
第六段在音乐高潮过去之后,变化再现的主题,尾句速度浙慢,音乐气氛低沉,呈现出一种茫茫然的情意。
第七段下行的旋律被连续模进,音乐逐渐平稳下来。
(尾声)急促的泛音,表现出一种感慨万分的情状。
伯牙悼子期
《伯牙悼子期》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表达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
伯牙悼子期:古琴曲。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后,约定来年仍在汉阳龟山相会。当时伯牙在常州任职,当任满后携琴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子期坟前祭悼,弹奏此曲,而后愤然摔琴,自以为世再无知音矣。
乐曲悱恻缠绵,寄托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余情袅袅,感人至深。
搔首问天
《搔首问天》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犹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渔歌
《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趣。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唉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征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曾将此曲改编用小型西洋乐队演奏,模拟古琴音响、手法,别具风格。
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古诗词歌曲凸现中国民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http://blog.gmw.cn/u/7451/archives/2009/64012.html
古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http://culture.sinoth.com/Doc/article/2009/11/17/server/1000050377.htm
王苏芬收古曲弟子黄丹妮
http://www.cnr.cn/newscenter/fun/200911/t20091121_505649576.html
古曲专家王苏芬收南京艺院一学生为古曲传人
http://news.jyb.cn/high/gdjyxw/200911/t20091119_324854.html
古典诗词谱曲成歌进教材 人民网 2009-7-9 10:05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9621574.html
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
http://www.cnr.cn/gundong/200906/t20090610_505362365.html
参考资料
1.浅谈中国古诗词在歌唱艺术中的体现·参考网
2.古琴谱《离骚》·南风琴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