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汉语词语)
意蕴,汉语词语。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华夏意韵,仙风道骨。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诗歌的某些内涵,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然而进一步去体味: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个民族才能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中文名意蕴
yì yùn
《断章》
词语分解
意
心思:意思,意见,意义,意味,意念,意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意,同意,意在笔先,意在言外。
心愿,愿望:意愿,愿意,意向,意图,意皆,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诗意,惬意,情意,意境。
料想,猜想:意料,意想,意外。
蕴(藴)
积聚,蓄藏,包含:蕴蓄,蕴藏,蕴结(郁结),蕴蕴(多指暑气郁积),蕴含,蕴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蕴藉(jiě)(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蕴,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蕴”)。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当然,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
参考资料1.意蕴·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