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曲(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咏唱的歌曲)
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咏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requiemmass),是用于基督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普通弥撒曲删除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diesirae,拉丁)、“永恒的光辉”(luxacterna,拉丁)等曲组成。这些弥撒中也包括以裸体妇女的身体作为神坛,割断一个儿童的喉咙去献祭,向魔鬼祈祷,和与先祭的主人进行同性恋。
中文名弥撒曲
感恩祭献
天主教
“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
神父、主教
黑弥撒背景故事
黑弥撒起源于一本叫做《洪诺留斯的巫术之书》的文献。它是一种在弥撒后献祭动物以鼓励魔鬼的活动。
16,17世纪时,撒旦崇拜活动已司空见惯,巴黎是这种活动的一个中心。1678年,在一个被指控施毒者的家中不仅发现了毒药,还有精液,血液,和坟墓中的脏东西,都是用来制作黑弥撒中的魔力药水的。此人揭发出另一个撒崇拜者神父圭伯格。在他的罪恶神坛上,他割断了数不清的儿童的喉咙,把他们充当祭礼。
另一宗著名的弥撒案涉及路易十四的情人。据信她曾经求助于弥撒,确保自己继续得到国王的宠爱。这些弥撒中也包括以裸体妇女的身体作为神坛,割断一个儿童的喉咙去献祭,向魔鬼祈祷,和与先祭的主人进行同性恋。被杀死的儿童身体的一部分与春药一起加进国王的食物中。
到十八世纪,撒旦崇拜似乎已没有什么痕迹了,可能由于对巫术的清洗活动把它们深深的驱入地下了。而十九世纪种种活动在巴黎再次复兴。
曲调
弥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诗班担任,曲调最初用节奏自由的单声素歌[泛指欧洲中世纪(500-1450)无严格节拍的单声曲调,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安布罗西对咏、法国天主教圣咏(gallicanchant)、莫萨拉布圣咏(mozarabicchant)等各种欧洲古代宗教歌曲及与此类似的世俗歌曲。语言部分由神职人员用特殊的“平音调”(monotone)朗诵。按照传统习惯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后教会
才准使用各民族语言的译本)。记谱沿用中世纪使用的四线纽姆谱。
用作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活动的曲调虽多,但常用曲调仅20余种。在一整套弥撒曲中,这些曲调仿照套曲曲式组织而成,并且只用一种调式。
在普通弥撒中演唱的弥撒依次为:1、“慈悲经”(Kyrie);2、“荣耀经”(Gloria);3、“信经”(Credo);4、“圣哉经”(Sanctus);5、“羔羊经”(Agnusdei)。在特别弥撒中演唱的弥撒曲主要包含“进台经”(Introitus)、“升阶经”(Graduale)、“哈里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Communio)。
安魂曲
安魂曲归于弥撒曲一个分支,唱词基本与普通弥撒相同。不过与之不同的是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irae)。通常在音乐方面“安魂曲”一词被人习惯了,而在教会(唱诗班有时也是)称之为“追思曲”。这里尤其提一下莫扎特的《安魂曲》,在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但是这更像是莫扎特在为自己写的,因为当他写作完“Lacrimosa”(落泪之日)这一章后,自己就去世了。(可参见“莫扎特安魂曲”)
参考资料1.弥撒曲·网易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