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头丸帖(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作品)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此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15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大意是:我服用了你介绍给我的鸭头丸,没啥效果,明天咱俩见个面,一起探讨下。作品为行草字体,墨色枯润相宜,用笔疏密有致,笔锋灵巧多姿,字与字之间虽连中有断,但断处气势依然相连。
中文名鸭头丸帖
东晋
王献之
字帖
上海博物馆
草书
该作品是一副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历史记录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添加解释: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将求教。
历史背景
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阁,宋亡后为元文宗藏,后赐柯九思,明重入内府,后又从内府散出,万历年间归私人收藏家吴廷,崇祯时藏吴新宇家,清光绪时为徐叔鸿所得。
此帖卷上钤有宣和诸玺:“双龙”“宣和”“政和”等。文后有“天历之宝”大方印,印下有虞集题记云:“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敕记。”以上印玺及款识均为真迹原配。
在后又拼一纸,为宋高宗赵构赞语:“大令摛华,夐绝千古。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绍兴庚申岁复古殿书。”上钤印“御书之宝”。再后为北宋人柳充、杜昱观款,明王肯堂、董其昌,清周寿昌等人题跋。
对于帖后的宋高宗赞语一纸,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认为系从他处移来,论之甚详,此不赘述。然后又提出以下疑问:“按此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庚申是绍兴十年(1140年)。书法极精,确是真迹。但首句‘大令’系挖去原文,该书笔画僵硬,与下文其他字截然不同,但王肯堂刻《泼墨斋帖》时已同今本,可知拼配早于万历年间。”文中对高宗赞语被挖改成“大令”之前的原文是什么,以及拼装、挖改的时间并没有具体说明。本文即就此问题试做探讨。
发展历程
自宋《淳化阁帖》后,公私刻帖蔚然成风,王献之名迹《鸭头丸帖》也多次被摹刻入各类丛帖中,考查各帖所刻《鸭头丸》版本之异同,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鸭头丸帖》,宋时曾刻入《淳化阁帖》第十及《大观帖》第十,这两种丛帖按刻帖体例均不加刻跋文。又《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年),《大观帖》刻于大观三年(1109年),因移装宋高宗赞语的时间必晚于其所书年代1140年,两帖自然也不可能先行预刻。
明时,《鸭头丸帖》刻入《东书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余帖》《玉烟堂帖》及《泼墨斋法书》等集帖中。
参考资料1.王献之《鸭头丸帖》是不是真迹,都不影响它的美·九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