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牛(肉牛品种)
黑色无角肉用牛。多年来称为亚伯丁安格斯牛(AberdeenAngus),起源于苏格兰东北部,与有时称为英国最老品种的卷毛加罗韦牛(curly-coatedGalloway)亲缘关系密切。19世纪初很多育种家包括著名的华特生(HughWatson)等改良了这个品种,固定了该品种现在的体型。外貌特征是黑色无角,体躯矮而结实,肉质好,出肉率高。纯种或杂交的安格斯阉牛在英美主要肉畜展览会中保持很高声誉。从2000年山东省引进该品种。20世纪末常用於远交和杂交。婆安格斯牛(Brangus)是婆罗门牛(Brahman)和安格斯牛育成的一个支种,以抗热闻名。
中文名安格斯牛
Aberdeen Ang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偶蹄目
牛科
牛亚科
牛族
家牛属
黄牛
原产于英国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
700至750
500
安格斯牛的选育
选育方法
1、制定出安格斯牛的体尺、 体重选育标准
2、及时测量牛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详细记录, 做好安格斯牛的系谱档案在犊牛出生后, 吃初乳前称量犊牛的出生重量, 记为初生重, 能站立吃奶时进行体尺测量 (体高、 体斜长、胸围、 腹围、 管围等); 在犊牛出生后的 6 月龄、 12 月龄、 18 月龄、 24 月龄再进行体重体尺测量并做好相应记录,编上耳标建立系谱档案。
3、严格种公牛的选育
牛场核心群母牛 250 余头, 5 个血缘种公牛 10 头。 牛场每年生产安格斯公牛 80~100 头, 所生的公牛长势不一, 有的生长发育好、 体型好, 有的较差。 为了培育优秀种公牛, 按照 三次选择法选择优秀个体。 第 一 次是 6月龄时, 根据公牛的父母的系谱资料和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初选, 一般按 20%的比例选留 优 秀 个 体; 在12月 龄 时, 根据其父母亲体型特征和其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体 型、 外 貌、毛色等, 对照安格斯牛的体尺体重标准选择 5~6 头作为后备公牛; 第三次在 18 月龄时进行一次筛选, 选出体躯宽深、 呈筒形、 前后裆较宽、 全身肌肉丰满、 具有现代典型肉牛体型的公牛 2~3 头作为种公牛培养、 利用。 最后根据其后裔的表现型进行测定, 对其后裔表现型较好的留 1~2 头, 作为种牛场生产发展的后续力量。 其它牛只除体型特征表现很差, 不符合安格斯肉牛种用条件的作为肉用牛育肥屠宰外, 其余牛只投放到农户中进行品种改良。
4、选择优秀的安格斯种母牛核心群
选择核心母牛群是种牛场提高 安格斯肉牛的品种纯度和保持优良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关键, 因此牛场从开始就非常重视核心群体的选 育。 每年种牛场根据安格斯牛的系谱资料和自身的体尺测量记录, 选出 30~50%优秀后备母牛, 即毛色一致、 体型好、 母性特征好的青年母牛进入核心群, 进行良好饲养管理和繁育。
5、血液更新
为了更新建场初期引进的安格 斯种牛的血统,2005 年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种公牛站购进安格斯号97014号和 00017 号种公牛的精液, 给牛场的能繁母牛进行配种, 来提高安格斯牛的生产性能。 近两年, 牛场从国
外的安格斯种牛场或种公牛站又引进几头安格斯种公牛或精液。
6、胚胎移植扩繁优秀个体
在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 从 2004 年开始进行安格斯牛的胚胎移植工作, 受体牛为湘中本 地母牛和湘中黑牛杂交母牛, 使牛群扩大, 优秀个体比例提高。
选育结果
1、群体生产水平提高
经几年的选育培养, 牛群整体生长速度、 各阶段体尺和体重均达到了自定标准, 较本地牛有大幅度的提高,生长发育势头良好。选育后安格斯公牛平均初生重、 6 月、 12 月、18 月和 24 月龄体重比选育前安格斯牛 提 高 2.69% 、 4.01% 、 1.28% 、2.71%、 1.64%, 选育后母牛初生重、 6月、 12 月、 18 月 和 24 月龄体重比选育前提高 4.35% 、 4.70% 、 1.68% 、2.83%、 1.93%。
2、导入外血种质水平提高[1]
通过引进优秀种公牛精液和进 行胚胎移植, 种牛场的优秀种牛数量成倍增加, 继承了纯种安格斯优良的种质特性, 保证了种牛的纯度和优势率。成年公牛平均体重达 1008.38kg, 体 高143cm, 体斜长 170.5cm, 胸围 252cm,腹围 256cm, 管围 22.75cm; 成年母牛平均体重达 502.66kg, 体高 129cm, 体斜 长 152cm, 胸 围 189cm, 腹 围229cm, 管围 18.23cm。
3、胚胎移植效果明显2004 年移植胚胎 8 枚, 成功受胎3 头, 成功率达 37.5%; 2005 年、 2006年、 2007 年共移植胚胎 156 枚, 成 功受胎 76 头, 成功率平均达 48.72%;2008 年成功率达 53.3%。
各阶段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犊牛出生后先清除口鼻部的黏液,擦拭身体上的黏液,让母牛舔干犊牛身上的羊水。犊牛产后在距腹部 10~12cm 处充分搓揉脐带 1~2min,用消毒剪刀剪断,用 5%碘酊充分消毒。出生后 0.5~1.0h喂给第 1 次初乳。采用随母哺乳法让犊牛和其生母在一起,从哺喂初乳至断奶一直自然哺乳。喂奶时做到“三定”即定时、定温(35~38℃)、定量饲喂。犊牛出生后 7~10d,适当运动,0.5h/d;1 月龄时,运动 2~3h/d。从 7~10 日龄开始训练采食干草,从 15~20d 训练采食精饲料,在饲槽内放入麦麸、玉米,加入少量食盐混合成干粉料让其舔食,或将胡萝卜等切成碎块补饲,8 周龄前不宜多喂青贮饲料和秸秆。从犊牛生后第 2 周开始,每天要单独喂 36~38℃的温开水。在温暖季节里,让犊牛自由饮用常温清洁水。
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初配及产后母牛:注意适时配种,育成母牛16~18 月龄、体重 350kg 时发情配种。经产母牛产后 60~90d 发情及时配种,防止漏配和失配。妊娠期:妊娠前期饲养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适当补饲胡萝卜或维生素 A 添加剂,做好保胎工作,预防流产或早产。围产期:产前 15d,将母牛转入干净、干燥的待产区特别护理,饲喂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易于消化的饲料,并准备接产工作;产犊后缓慢驱赶母牛站起,然后饮用收集保存的温热羊水,再喂给用适量的温水(36~38℃)加入麸皮 0.5~1kg,食盐 100~150g调成的稀粥。哺乳期:母牛分娩后 2 周内自由采食优质青干草,分娩 3d 后补充少量混合精料,逐渐增至正常;分娩 2 周后,日粮粗蛋白含量不能低于10%,同时供给充足的钙、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育肥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青年牛强度育肥:杂交犊牛断奶后经过 1 个月的适应期后转入强度育肥阶段。以玉米、黑面、麸皮等原料配制混合精料,喂量按体重的 1%计算;以青贮玉米、氨化或微贮秸秆、苜蓿草等为粗饲料,粗饲料铡短 2~4cm 与精饲料混合拌匀为混合日粮饲喂。保证饮足清水,适当限制运动。育肥到 12 月龄左右,体重达 350~400kg 出栏。架子牛育肥:犊牛自然哺乳到断奶后,充分利用青粗饲料饲喂到 16~20 月龄,体重达到 250~400kg,然后再经过 3~6 个月的育肥,体重达到 500kg 左右出栏。小架子牛(体重 250~300kg)育肥 5~6 个月,大架子牛(体重300~400kg)育肥 3 个月左右。在青草期以喂青草为主,补料 1.5~2kg,后期 2 个月可日补精料 3kg。在枯草期以青贮、氨化秸秆和干苜蓿为粗饲料,切短后配成“花草”与精饲料制成混合日粮饲喂,前期混合精料用量 2~3kg/d,后期可增到 3.5kg/d。成年牛育肥:对 2.5 岁以上的杂种肉牛、当地黄牛及各类老龄牛进行育肥,矿物质的需要略高于维持需要,采取舍饲短期强度催肥 60~90d,最长不超过 120d。根据牛体增重和体内组织变化情况,可分前期、中期、后期3 个阶段进行。
安格斯牛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国外安格斯牛种质资源的研究应用
国外应用安格斯牛广泛地用来杂交繁育来减少难产的可能性,安格斯牛也用来作为遗传去角的测试基因的显性性状。从208年 至2010年,美 国 安格斯协会报道在育种中遇到一些隐性遗传病,被称为“AM”“NH”和“CA”。几年前发现侏儒症并检测该病,在2008年一小部分黑安格斯、红安格斯、荷斯坦、西门达尔、赫里福德牛携带跟人一样的骨硬化病,或称石化骨。在2010年报道在安格斯育种中出现过多肢(多腿)。事实上所有品种的牛和所有动物物种都携带这些隐性遗传性缺陷,美国安格斯协会公开讨论安格斯品种的这些缺陷病,让他们采取措施淘汰这些携带基因突变的安格斯群体,这些遗传缺陷在安格斯群体中已经比以前少见了。在2002年,后院汉堡是第一个在美国应用优质肉牛安格斯牛肉生产快餐来帮助公共公益活动,从此快餐业迅速发展。
我国引进安格斯牛种质资源的研究
我国很多省市相继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安格斯牛。都是引进国外优质肉牛品种的胚胎或精液,通过克隆和胚胎移植技术建立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牛种源基地,再与本地母本进行杂交繁育,打造出自主品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
参考资料1.安格斯牛· 中国畜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