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节(汉族传统节日)

天穿节汉族传统节日

天穿节,汉族传统节日,但时至今日,“天穿日”传统仅在客家人中普遍留存。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为汉族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在汉族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后,关于天穿节的记载逐渐减少了。

别名

天穿日、中国台湾全省客家日

节日意义

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

中文名称

天穿节

农历日期

一般为正月二十

地区

广东、福建、台湾等客家人聚居地

地 位

汉族客家人传统节日

基本解释

古代民间习俗。《岁时广记·系煎饼》引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繫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1]

1、煎饼“补天穿”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天穿日与雨水相近,民间为祈祷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每逢天穿节便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有祈风调雨顺之意,也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种效仿。有些地方在此日还将煎饼撕成小块,抛向天空,意为补天,再撒些于地,意为补地。

2、天穿射

古时还有在节日那天到郊外举行射箭活动的习俗,有人认为这也隐含着以武功继承女娲杀黑龙、断鳌足、拯生民于水火之伟绩的意思。

明代杨慎《同品》中就因“词不甚工而事奇”而载一词,曰《蓦山溪》,这首词为宋人葛胜仲所作,描述了天穿节郊外射箭活动的情景: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绡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门,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纵遨游,争捧手,共凭肩,夹路游人醉。

3、甜饭扎针

岭南一些地方,妇女在此日把甜饭做成大圆块,以油煎后,上面扎针,也是“补天穿”之意。

各地过节

广东

在广东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这日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忙里偷闲,充分享受休闲的节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贫富与否,必须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轻人在这一天去干活,是会被长辈责骂的,说是干的活不够补天穿,下田后会遇天旱。

天穿日这天,客家地区有许多特别的习俗,比如说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客家人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节前就吃完,必须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里的妇女、老人会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房屋里有墙缝、钉眼的地方抹上一点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满满,风调雨顺。

据古代诗歌载录,天穿日煎粄“补天穿”的习俗早有描述。苏轼有诗句“一枚煎粄补天穿”,正是描写客家人过天穿日的情形。

除了煎甜粄“补天穿”外,客家地区的农村还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针线的做法,这也是“补天穿”。虽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针线,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习俗仍旧尚存。总而言之,过天穿节日是客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福建

福建龙岩、漳州等地客家人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甜粄,并必须留下大角或小块的甜粄,等到天穿日用。正月廿那天早上,当家的妇女、老人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间、厨房、浴室等地方见有墙缝、钉眼都要抹上一点甜粄,故曰“补天穿”。这一天,大家都不出门干活,说是做来不够补天穿,不能担尿桶。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轻人担尿桶,叔婆伯姆就会面带愠色骂人: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犯天条,会受老天责罚的!

台湾

台湾称正月廿天穿日为“全省客家日”。

在台湾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庆祝活动,活动内容通常包括传统客家男女对唱歌曲、客家小戏表演、客家流行音乐演出,或制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县曾在横山乡“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态馆”举行过“女娲补天天穿日客家日樱花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加,海峡两岸共庆天穿日的活动也时有举办,如龙岩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曾在此节日赴台湾表演节目。

参考资料

1.天穿节·查字典

关键词:天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