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山东省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
周村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个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中文名周村芯子
山东省
正月十三至十五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旗络伞扇
旗、络、伞、扇开道。“旗”上写明芯子表演队伍的名称;“络”用丝绸编织而成,饰以各种吉祥物,高挑在空中;“伞”用丝绸制成,此“伞”不同于一般的伞,在周边垂下一块绸子,迎风飘荡;“扇”用精美的丝绸和上好材料扎制而成,象征玉皇大帝左右打扇侍童。
锣鼓跟进
锣鼓曲牌以各种民间曲调为主,有“凤点头”、“急急风”“四点头”等,手法有快长槌、慢长槌等。
表演主体
根据演员多少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多人芯子等,表演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如《西厢记》《吕布与貂婵》《罗成卖绒线》《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等,演员浓妆艳抹,高站空中表演,十分惊险生动。表演队伍四周又有云彩灯,即展示了花灯,又起到保护芯子队伍安全的作用,妆芯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
题材选取
题材主要以中国民间故事其中两个人物为主,例“天仙配”中的牛郎织女,牛郎站在像方桌似的一米见方绘制的芯子底座上,织女站在牛郎肩担的担子上,八个化装的汉子抬着往前走。
“劈山救母”三圣母站在沉香斧子上。“贵妃醉酒”杨贵妃站在唐明皇手托的酒杯上。“西厢记”红娘站在张生单手托的棋盘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站在梁山伯打开的百折扇面上。“追鱼”鱼精站在鱼缸上。所有女演员都是三寸小金莲单腿站立,一只脚在后飘着,在旗锣伞扇的簇拥下,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一台台芯子像巨龙一样在长街上起舞,演员在空中飘飘欲仙,看芯子是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
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十六个抬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三个推招子的。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相关传说
传说一
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请了神灵后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
传说一
芯子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接驾”。每年三月三开始,周村人到泰安“接驾”,接泰安奶奶回周村娘家过生日,“接驾”的人数和形式越来越多,规模最大的要数三边总督大司寇李化熙家,她母亲李老夫人,从年轻就信奉泰安奶奶,当家主事后,每年派人到泰安“接驾”。一次比一次隆重,她选两位,上有老下有小,德高望重的人骑马背着神轴子到泰安“接驾”,回来后,派人在淄川与周村的交界迎接,周村南门内外设香案供桌,接进城来,直奔李府,把神轴挂在家堂供上,老夫人亲自念半月“经”,大门外戏台上,唱大戏半个月。
每次接驾都有管家李七,组织一只扮玩队伍,踩高跷,耍龙灯,玩狮子,跑旱船,抬着供桌,到南门去接驾。
李府有几个六七岁,十几岁的孩子,看见大人扮玩,他们也要玩,引竹马,跑旱船还可以,踩高跷说什么也不敢让他们踩,要摔伤一个可担待不起,特别有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已化好妆,哭着要踩高跷,李七命人把他们抱在供桌上,还是哭闹,就命人抬起来走,开始有了笑容,后来还是不行,只有绑上小高跷,两个人驾着往前走,他见大人高跷高,他们低,还是不干,只有踩着高跷,站在桌子上人们扶着他,抬着供桌往前走,孩子倒高兴了,可大人受不了,李七想出办法,让铁匠打上铁件,固定在桌子上,把小高跷固定在上面,但又怕孩子在上面闪了腰。
经过数次的研究,尝试,才专门打造一个像桌子一样的底座,从底下做上铁的芯子引上来,脚踩着和高跷一样的芯子,腰用芯子托着,化完妆,用衣服盖住芯子,人抬着往前走。从远处看,就像人在桌子上踩高跷,也随着扮玩队伍去接驾,每次接驾回来后,李老夫人都亲自接过神轴供在戏台上,坐在上面陪同两位接驾的使者,看杂耍队伍的表演,演完后才回香堂诵经。
有一次,老夫人看完后回到香堂念经,叫来李七问:“七呀!那些玩龙灯狮子的都尝了没有呀!”“回老夫人都尝啦。”“外村来玩的也尝啦!”“都尝啦?”老夫人又问:“我的小孙子和小孙女在桌子上抬着那扮的啥戏呀!”“回老夫人,扮的‘天女散花’和‘金童玉女下凡’一同去接泰安奶奶。”“噢!那叫啥名堂?”李七想叫啥呀,叫桌上高跷?不对,“叫桌戏!”老夫人说:“他们又不会唱,怎么叫桌戏呢?”
李七想是啊!那么叫什么呢?他抬头看见供桌上两支大红蜡烛,正雄雄的冒着火苗,灵机一动便说:“那叫芯子!”“怎么叫芯子呢!”李七说:“是呀!因为……你看蜡烛上中间有根芯子,下边插在蜡台上,上边点燃后,照的满堂红,小少爷他们站的桌子底下也有根芯子通上来,他们站在芯子上,扮相又好,人们争先恐后围着看,红了整个周村街,我看就叫芯子吧!”“好!就叫芯子!不会有危险吧?”“您老人家放心,铁芯子从桌子底下,一直通到腰上,决不会有危险!”老太太高兴的说:“也赏给他们两吊钱!”“是!”
从那以后李府“接驾”和春节闹元宵都玩“芯子,”其他神社也在元宵节纷纷扮玩芯子,内容各不相同。
通过数年实践,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七十二台芯子,七十二个故事内容,再加上每台芯子都有旗锣伞扇,高跷、旱船、竹马,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
锣鼓声、号角声、礼炮声,响彻云霄,轰鸣数里,参观与扮玩者多达数万,惊动了国内外,以村与村民间扮玩活动相比,可称“天下第一”。
发展
通过数年实践,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七十二台芯子,七十二个故事内容,再加上每台芯子都有旗锣伞扇,高跷、旱船、竹马,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锣鼓声、号角声、礼炮声,响彻云霄,轰鸣数里,参观与扮玩者多达数万,惊动了国内外,以村与村民间扮玩活动相比,可称“天下第一”。
传承保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目前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1985年,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节目曾专题报道过周村芯子,在提高周村知名度的同时,给古老的中华民间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2004年,是周村开埠100周年,芯子等一些古老的扮玩形式逐渐恢复生机,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周村芯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1.文化名片 周村芯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