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记(1982年萧树琴执导的戏曲电影)
《墙头记》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由萧树琴导演,张新让、徐凤琴、刘君秋、游遂英、张贵元主演。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子不孝,两媳不贤,不予赡养,被推出门外撮上墙头。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的王银匠,为搭救好友设计谎称其存有银两。为得银两,两家挣着将父亲接到自己家,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影片于1982年上映。
中文名墙头记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萧树琴
孙秋潮
张新让 徐凤琴 刘君秋 游遂英 张贵元
类别
戏曲
中国
彩色
92分钟
魏占河、毕雨生
角色演员
大乖
张新让
李氏
徐凤琴
二乖
刘君秋
赵氏
游遂英
张木匠
张贵元
王银匠
卢世元
演员
大乖
张新让
李氏
徐凤琴
二乖
刘君秋
赵氏
游遂英
张木匠
张贵元
王银匠
卢世元
出品人 |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
制作人 | 姚承章,朱海军 |
原著 | 蒲松龄 |
导演 | 萧树琴 |
副导演(助理) | 李福荣 |
编剧 | 山东省鲁剧研究院艺术室,孙秋潮 |
摄影 | 李刚翔 |
配乐 | 山东省梆子剧团乐队 |
剪辑 | 李慧仙 |
道具 | 王年军,彭会文 |
美术设计 | 李静森 |
造型设计 | 张雪,李玉琴 |
服装设计 | 史延芹,张秀亭 |
灯光 | 李世芬,张炳乾,郭维钧 |
录音 | 王树尘 |
布景师 | 秦川 |
幕后制作
山东梆子,顾名思义,是山东的地方剧种,属于梆子腔的一种,梆子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冀鲁豫山陕无处不是梆子丰厚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山东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山东梆子地方风味非常浓郁,唱腔高亢激越,流畅朴实,花腔漂亮,还带着点儿侉味儿,特别有意思。
《墙头记》是山东梆子唯一一个拍成电影的剧目,摄于80年代,料想以后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二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
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亲切接见。1978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剧制作为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
作品发展
1958年秋,淄博市五音剧团赵云生等人在淄川农村采风,发现俚曲脚本《墙头记》。后在在邓洪山(鲜樱桃)、张举珍的协助下将俚曲《墙头记》改编成五音戏,更名为《二子争父》。于年底在淄博公演,引起强烈反响。
1960年春,经山东省鲁剧研究院集体讨论,由孙秋潮执笔改编,赵剑秋、尚之四导演,山东省梆子剧团排演此剧,恢复原名《墙头记》。刘玉朋饰大乖,刘桂荣饰李氏,刘玉珍饰二乖,杨梅兰饰赵氏,刘翠仲饰张木匠,卢胜奎饰王银匠。(留有1960年录音)
1960年5月2日,毛满怀兴致在济南观看了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表演的山东梆子《墙头记》。
1960年7月,山东省梆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了山东梆子《墙头记》《玉虎坠》《黄牛分家》《万家香》《两狼山》等,受到好评。
1978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
1979年山东省梆子剧团排演的《墙头记》由山东电视台拍摄成电视片。
1982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将山东梆子《墙头记》拍摄成彩色电影艺术片。
2009年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东省十大经典剧目”之一。
作品赏析
山东梆子,顾名思义,是山东的地方剧种,属于梆子腔的一种,梆子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冀鲁豫山陕无处不是梆子丰厚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山东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山东梆子地方风味非常浓郁,唱腔高亢激越,流畅朴实,花腔漂亮,还带着点儿侉味儿,特别有意思。
《墙头记》是山东梆子唯一一个拍成电影的剧目,摄于80年代,料想以后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二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
该剧的表演顺序可分为“施虐”和 “惩罚”两部分。施虐的重点是将张木匠托于墙头上,是其暴行的极致;惩罚的重点是大乖、二乖夫妻被墙头之下,亦是大快人心。该剧的“戏眼”是王银匠计赚双谋,使张木匠余年得以温饱,让“痴儿失望”。作品深刻揭露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贪得无厌的劣根性及其利己哲学,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冷酷性。
《墙头记》是典型的讽刺性喜剧,由大乖和二乖的个性和品质所形成的的缺憾,随着矛盾的展开引起观众阵阵的嘲笑,并伴以对王银匠为代表的正以智慧的夸赞笑声。演出此剧的目的之一正如李笠翁《闲情偶寄》中所说的以此剧为“药人寿世之方”。
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
参考资料1.岛城名角儿李乐芬复排吕剧经典《墙头记》·戏剧网
2.墙头记 (1982)·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