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佛源老人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

明贤法师佛源老人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12岁,上初中,接触佛教浅易读本,信佛、吃素、禅修。18岁,发心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求道出家,做净人半载,打冬禅七。次年夏,于弥光老和尚座下剃度,获赐法名“明贤”,习禅,初识禅法门径。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比丘戒,继续参学,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坚定“汉传佛教特质在禅”的观念。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佛教造像及中观。24岁,在庐山闭关期间完成《入中论亲闻记》,于如意茅棚及山南万杉寺分别讲授《入中论》。

中文名

明贤法师

别名

法名道笈

出生日期

1973年月日

职业

佛源老人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

出生地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

信仰

佛教

代表作品

《入中论亲闻记》《入中论》

人物经历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8岁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弥光老和尚剃度出家,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继而依止一诚长老参学有年,参与云居山真如禅寺基建及靖安宝峰寺的重建工作,之后担任江西佛学院教研主任,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中观、楞严、戒律、及佛教造像,编辑出版《入中论导读》、《应无所住》、《僧宝论》及《禅七》等著作,随后参与东林大佛建设工作。先后于一诚长老、本焕长老、佛源长老、灵意长老、海音长老座下,接沩仰、临济、云门、法眼、曹洞五家禅宗法脉。[1]

基本内容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

12岁,上初中,接触佛教浅易读本,信佛、吃素、禅修。

18岁,发心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求道出家,做净人半载,打冬禅七。次年夏,于弥光老和尚座下剃度,获赐法名“明贤”,习禅,初识禅法门径。

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比丘戒,继续参学,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坚定“汉传佛教特质在禅”的观念。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佛教造像及中观。

24岁,在庐山闭关期间完成《入中论亲闻记》,于如意茅棚及山南万杉寺分别讲授《入中论》。

25岁,在江西宝峰寺接一诚老和尚沩仰宗第十一代法脉,得法名“道笈”;同年接灵意老和尚法眼宗法脉,得法名“体妙”。

26岁,一诚老和尚复兴江西省佛学院,应学院聘请为讲师,及常住堂主,教授《佛教造像》、《戒律》及《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担任佛学院教研主任,编印《入中论》、《应无所住》等论着。

27岁,担任楞严班班主任,主讲《楞严经》课程。编着论书《僧宝论》,参与编辑禅宗工具书《禅七》。

29岁,为第二届研究生班讲《入中论石门疏》。

30岁,在研究生班讲授《入中论》,本科班讲授《戒律》,出版专着《入中论导读》。

31岁,兼职往庐山东林寺参学。

32岁,任东林寺西堂。

33岁,启建青海湖祥和菩提塔,进而组建北海禅院。同年接本焕老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脉,得法名“常成”;接佛源老人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得法名“明贤”;接海音老人曹洞宗第五十代法脉,得法名“明贤”。7月19日,与台湾慧在法师并肩前行,沿着玄奘大师当年的西天取经足迹,历时近5个月,于2006年11月26日到达西行终点——那烂陀大学,把从中国带去的玄奘大师塑像、六祖坛经等圣物供奉到了那烂陀大学,圆满完成“重走玄奘大师西行之路”的西行任务。

36岁,全面完成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海禅院“青海湖祥和菩提塔”完善工程的建设任务,十一世班禅大师应邀亲笔题写“青海湖祥和菩提塔”的塔名。同年,应北京大学禅学社为代表的学生社团邀请,在北大开讲《入中论未名疏》,用时一年,年底圆满。

37岁,应聘为江西省靖安县宝峰禅寺后堂,提出“汉传佛教兴起必先构建教内僧团思想界、必先兴复汉传佛教禅宗”的宗旨、志愿与发展目标,由此铺开“以禅修实践为人间佛教现行核心、以禅修实践为人间佛教现行核心竞争力”的弘法历程。

38岁,应邀于北大学生社团全年开讲《中观见与道德经》。

参考资料

1.明贤法师简介·新浪佛学

关键词:明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