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蚕蛾科的中大型蛾类)

绿尾大蚕蛾蚕蛾科的中大型蛾类

绿尾大蚕蛾(学名:ActiasseleneningpoanaFelder)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中大型蛾类。成虫体长32-38mm,翅展l00-130mm。体粗大,体被白色絮状鳞毛而呈白色。头部两触角间具紫色横带1条,触角黄褐色羽状;复眼大,球形黑色。后翅臀角长尾状,长约40mm。危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危害害果树、林木等,是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是我们常见的蚕蛾(蚕宝宝的成虫)的近亲,却比蚕蛾美丽得多,与凤蝶很像,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某种珍稀的蝴蝶。

中文名

绿尾大蚕蛾

拉丁学名

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别名

绿尾天蚕蛾、月神蛾、长尾水青蛾、水青蛾、绿翅天蚕蛾、柳蚕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有颚亚门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鳞翅目

亚目

僵翅亚目

大蚕蛾科

尾蚕蛾属

长尾水青蛾

体型特征

成虫

绿尾大蚕蛾

后翅尾角边缘具浅黄色鳞毛,有些个体略带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椭圆形眼状斑1个,斑中部有l透明横带,从斑内侧向透明带依次由黑、白、红、黄四色构成,黄褐色外缘线不明显。腹面色浅,近褐色。足紫红色。卵扁圆形,直径约2mm,初绿色,近孵化时褐色。

幼虫

体长80-100mm,体黄绿色粗壮、被污白细毛。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前胸5个,中、后胸各8个,腹部每节6个,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节背上毛瘤大,顶黄基黑,他处毛瘤端蓝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节气门线上边赤褐色,下边黄色。体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缘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

长40-45mm,椭圆形,紫黑色,额区具1浅斑。

长45-50mm,椭圆形,丝质粗糙,灰褐至黄褐色。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时可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叶脉。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广泛,在河北、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台湾、山东等省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绿尾大蚕蛾

一年发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

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下旬-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幼虫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21—23时最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可产卵200-300粒。成虫寿命7-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秋后至发芽前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利用黑光灯诱蛾,并结合管理注意捕杀幼虫。

在幼虫3龄前,可用下列药剂:

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

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均匀喷施。

参考资料

1.绿尾大蚕蛾怎么养殖·360养殖网

关键词:绿尾大蚕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