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1936.10-),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张锦秋于1954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1至196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自1966年2月起,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并自1987年起任总建筑师。
张锦秋的建筑设计思想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中文名张锦秋
中国
民族汉族
四川成都
1936年10月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教授、建筑设计师
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塔、大唐芙蓉园
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女
科研成就
建筑创作综述
张锦秋的建筑设计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在清华大学学习研究阶段,代表作为《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论文。
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三项目均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被誉为“新唐风”。
此后创作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代表作: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其中二项获建设部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二项获建筑学会创作大奖;在建筑创作上又不断创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天人长安塔、临潼大唐华清城等。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2006年10月举行的《〈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推出她创作的七卷本《〈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从公用到民用、从纪念性殿堂到宾馆及现代民居、从博物馆到宗教建筑、从建筑单体到大型园林及城市设计,涵盖广泛。
张锦秋在中建西北设计院工作中,在“华清池”大门设计中建立了唐文化概念,从阿培仲麻吕纪念碑设计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的风格。为了探寻传统建筑与现代工艺、材料相结合的融合之路,实现新馆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结合。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和南湖的创作是对陕西生态的复兴和环境的重建。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设计中,实施了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总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均预见了未来的需求,预留了发展余地。
2010年10月20日,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她表示:“大奖并不属于个人,是团队的光荣,同时也是献身于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建筑人共同的荣誉。获奖以后,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建筑作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张锦秋赴中建西北设计院到达西安之后接受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在20世纪70年代,时任周恩来总理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了中建西北设计院,张锦秋为项目负责人。设计任务书要求: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仿唐代宫殿建筑,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而陕博在设计上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历时四年建成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对外开放,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水平博物馆。
长安塔
长安塔为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张锦秋对于如何表现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把握设计成败的关键,做了思考。“它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唐诗中“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等名句,使张锦秋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了灵感。
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张锦秋的长安塔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立柱和横梁固定。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
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学术作品
书名 | 出版地 | 出版社 |
从传统走向未来 一个建筑师的探索 | 西安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大唐芙蓉园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现代民居群贤庄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大唐芙蓉园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物华天宝之馆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延安革命纪念馆-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盛世伽蓝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天人古今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从传统走向未来 一个建筑师的探索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设计成果奖
项目名称 | 获授奖项 |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 1981年国家建工总局优秀工程奖 |
陕西省体育馆 | 1986年陕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
法门寺工程 |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1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 |
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 |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二等奖 |
三唐工程 | 1990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2年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
陕西历史博物馆 | 1992年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3年中国建筑学会首届建筑创作奖 1993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
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 | 2000年建设部优秀规划二等奖 |
慈恩寺玄奘纪念院 | 200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2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2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
群贤庄小区 |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
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 |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4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
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曲江宾馆 | 2003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3年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
黄帝陵祭祀大殿(院)工程 | 200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
大唐芙蓉园 | 2006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6年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7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一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
延安革命纪念馆 | 2011年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
西安博物院 | 2007年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
长安塔 | 2011年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建筑之一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 |
1991年 | 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首批)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 |
2001年 | “梁思成建筑奖”(首届) |
2004年 | 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
2010年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2010年度) |
社会任职
党政任职
单位类型 | 单位名称 | 职务(或身份) |
人大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人大代表 |
人大 | 陕西省人大 | 代表 |
政协 | 第九届全国政协 | 全国政协委员 |
政协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全国政协委员 |
学术兼职
单位名称 | 职务 |
全国市长培训中心、清华大学 | 教授 |
陕西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 | 组长 |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 | 委员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届 | 副理事长、现任顾问 |
西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 副主任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三届 | 常务理事 |
中国建筑学会第九届 | 常务理事 |
清华大学 | 双聘教授 |
人物评价
张锦秋是建筑业中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报》评)
张锦秋的设计思想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中国工程院评)
参考资料1.张锦秋·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