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原河北省农委副主任)

吕玉兰原河北省农委副主任

吕玉兰(1940年-1993年3月31日),女,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40年生,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出生日期

1940年月日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评为全国学习毛著作积极分子

中文名

吕玉兰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职业

农民,省委书记

信仰

共产主义

籍贯

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

农业社长

吕玉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50年代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 本村24户农民组成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但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志向不移。由于时代的变化,她的职务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但她无论职务高低,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她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文凭。

在中共九大会议上,毛亲切接见吕玉兰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她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社长伊始,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指挥。从未当过干部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搞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吕玉兰一边领着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说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劳动模范

正是由于吕玉兰的出色工作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她于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她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1955、1958、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66年,被评为全国学习毛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杆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最初的慌乱迷惑过去之后,吕玉兰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周恩来。1966年国庆节,她作为全区三八红旗手第一次来北京,与顾阿桃、尉凤英、杨怀远、夏菊花等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又见到过周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于是吕玉兰先是成为县革委会成员,后来又作为工农兵的代表结合进“红色政权”。

省委书记

1969年她在村里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九大”代表,以后又进入中国地方一级最高领导层,成为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乡姑,她有过许多困惑也有过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全国妇联筹备组成立时,吕玉兰成为副组长,她由此结识了康克清,开会时常常关起门来向康大姐诉说心中的苦闷与疑惑。当受到江青一伙指使的人,暗示她批判康大姐她们时,吕玉兰觉得不对劲,就借口带人去大寨参观学习,离开了北京。她经常穿着件紫黑相间的大格对襟上衣,黑布鞋,很像进城的农村干部。

县委副书记

1980年,组织上决定调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职务虽然下降了,而她并不感到有什么失落感。

吕玉兰一生中曾受到几次错误批判,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30多年以来,她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她党性强,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农业副厅长

1985年6月,吕玉兰在河北省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她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舍不得在医院休养,仍坚持带病工作。就这样,虽然她的身体状况又明显恶化,但她总舍不得休息。人们一再劝她休息几天,但她总不同意,仍然忙个不停。然而,过度劳累的她,终于再次被送入了医院。1993年3月31日凌晨4时40分,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吕玉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曾多次受过毛、周总理接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著名女劳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迟到的婚恋

青年时代的吕玉兰身材细高,爱说爱笑,又是劳模,又是公社书记,小有名气,倾慕的人自然不少。可是事情有些奇怪,那些追求者都表示喜欢吕玉兰却不喜欢她那贫困的家乡,设想着吕玉兰日后夫唱妇随,离开东留善固。这引起吕玉兰的反感,她为什么要带头组织合作社,为什么又要累死累活在沙滩上种树,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吗?她不想离开自己的根,抛弃自己的梦。她的坚决,使得一个个“白马王子”望而却步。接下来便是文化大革命,风雨变幻,吕玉兰的婚事也就搁浅了。

总理做媒

关于吕玉兰和江山的婚姻,河北有过种种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说吕玉兰和江山是周总理保的媒。的确,周总理生前不仅关心着她的工作,也关心她的婚姻,既赞赏她的晚婚,又嘱咐过要抓紧时间解决个人问题。虽然她与江山的婚姻并不是周总理保媒,但她对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感激却是至深至切。一次,邓颖超接见外宾时,江山也在场,送走外宾后,江山把他与吕玉兰的婚事主动告诉了邓大姐,邓大姐高兴地说:“听说玉兰找了个记者,没想到就是你呀!”周总理逝世后,他们跟邓大姐的关系更为密切。1986年邓大姐到石家庄参加河北师大的校庆,晚上,吕玉兰和江山专门到宾馆看望邓大姐。

丈夫江山

江山是江苏省武进县农家子弟,1964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吕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河北分社工作。

纪念场所

吕玉兰纪念馆

吕玉兰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堌村玉兰公园内。二者形为一体,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占地总面积40亩。内设吕玉兰事迹展厅、党史展厅、国防教育展厅、劳模展厅以及接待、放映、留言厅。展线长达500米,照片上千幅。通过吕玉兰大量照片和遗物的展示,对激励世人弘扬玉兰精神、追忆往事,珍惜幸福的今天,创造美好的未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园内有高5.3米花岗岩吕玉兰塑像;别具一格的功德碑;安装了高新产品“太阳能灯”,还有湖、亭、水榭、花草、树木、体育器材等供人们观赏、健身、游玩。实属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赏心悦目、强身健体之宝地。

玉兰走了,但玉兰精神永存。十多年来,东留善堌人继承玉兰遗志,发扬玉兰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出了更加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吕廷祥担任书记以来,思想不变,志向不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不守旧摊创伟业,开拓进取绘新图。在抓好农业生产年结构调整的同时,大上工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村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厂房林立、村容整洁,民富村强的繁荣景象。

吕玉兰墓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郊,整个园区由北凤山、南凤山和双凤湖组成,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陵园管理处共有8个职能科室,在职员工90人,担负着管理、维护烈士纪念建筑物和各类纪念设施,编辑撰写英模人物宣传资料和纪念文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安放、保管省会党政军机关县(团)级以上病故干部骨灰的重要职能。陵园主要纪念建筑设施有英模事迹陈列馆,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摄影艺术馆,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黄绮艺术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浮雕像,著名妇女运动领袖、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塑像等。陵园历经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山青水秀,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纪念建筑物庄严雄伟,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省会石家庄建设早、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全、品位高、距离市区最近的大型综合性陵园。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现安放、安葬社会各界人士的骨灰近3万份,其中省军级病故干部100多位,地师级病故干部1100多位,革命烈士40多位,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00多位,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家、知识分子300多位。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叱咤风云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舍身忘我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战斗英雄,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了充分发挥陵园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丰富省会文化教育场所,双凤山革命陵园征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历史资料及遗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 近几年来,陵园管理处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陵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革命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陵园的教育功能,积极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推进省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殡葬改革先进单位”,多次被中共河北省省直工委和河北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1.吕玉平生平大事记·邢台网

关键词:吕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