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领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情境领导理论也叫情境理论、权变理论等。这种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领导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领导者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的行为。
中文名情境领导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简介
情境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它可用下列公式来表达:
情境领导模型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有效的领导,取决于情境、被领导者的状态和领导者的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
(1)领导者方面的条件。包括领导者的职位类别、年龄和经验;他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他对下属的信任程度;他的领导个性(是倾向于专制的,还是倾向于民主的);对于不确定情况的安全感等。
(2)被领导者的情况。包括被领导者的文化期望和独立性需要程度;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关心程度;他们对不确定情况的安全感;他们对组织目标是否理解;他们在参与决策方面的知识、经验、能力等。
(3)组织环境方面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历史、规模;组织的价值标准和传统;工作要求,作业集体的协作经验;决策所需的时间及可利用的时间;社会环境及社会压力等。
情境理论可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领导者要分析情境要素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才能激励下属,实现有效管理。比如,在军队中,领导者有较高的权力,有严格的组织纪侓约束和高涨的士气,有效的领导方式就是层层发布命令使下属明确任务目标。而在一个合作式的组织团体当中,以命令下达工作任务的方式就不一定奏效,领导者应注重与下属的沟通与协商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合作气氛。另一方面,组织绩效的提高,不仅有赖于领导者一方的努力,还要力争培育一个使领导能顺利工作的环境,比如,给领导者以相应的职权,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对决策时间的保证等。
管理学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博士说:「没有最好的领导形态,只有最适当的领导形态」。情境领导被誉为本世纪重大领导理论之一。有别于传统领导的特质理论,不仅只重视领导者行为能力的修炼,情境领导特别强调领导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情境领导的三大技巧是:诊断、弹性与约定领导形态。诊断是评估部属在发展阶段的需求;弹性是能轻松自在的使用不同的领导形态;约定领导形态是与部属建立伙伴关系,与部属协议他所需要的领导形态。情境领导能改善主管与部属间的沟通,增加默契的培养,并使主管能够了解部属的发展需求,给予必要的协助。就个人角度而言,影响人员绩效的因素有能力问题与意愿问题,一种是不会做,一种是不愿做,也有交错变化的不同发展状况。情境领导提出了主管除了要正确诊断掌握部属的发展阶段外,也要学习采用正确的领导行为,包括处理能力问题的命令行为,及处理意愿问题的支持行为,这是主管最重要的两项领导行为,运用得宜谓之弹性。一位好的情境领导者必须扮演良师及教练的角色,随着部属的成长与发展调整不同的领导行为。部属接任新任务或新目标的初期多一点结构式的指导、清楚明确的指示,当部属意愿低落或意愿变化时,给予多一些的关怀与支持,部属能力渐长能独立自主时,主管可以减少命令行为和支持行为,充分授权给部属,适当的领导行为可以有高绩效的任务达成,同时也有满意的员工。
创始人
保罗·赫塞是当代领导力理论大师、组织行为学专家、“情境领导”模型的开山鼻祖。[1]保罗·赫塞的情境领导模型则是建立在“因材施管”的理念基础上,即管理者应根据员工所处的状态,来决定自己的领导方法和行为。该模型根据员工的意愿、能力、自信将其分为4种情境,即R1(没能力而且没自信)、R2(有信心但没能力)、R3(有能力但没信心)和R4(有能力而且自信)等4种准备度,领导者再根据这4种状态采用告知式、推销式、参与式以及授权式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没有哪种永远最佳,领导者需要根据被领导者当下的能力和意愿来决定领导方式。
情境领导模式
定义
“情境领导”模式:美国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4%的管理者会固定使用一种领导风格,34%的管理者会用两种领导风格,11%的管理者能多样性地使用3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只有1%的管理者会有效运用4种不同的领导风格追求结果。[2]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领导和管理的方式。管理的重点在于领导者自身。
来源保罗•赫塞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理论。1969年,他出版了《组织行为学》和《情境领导者》教科书,该书被翻译成14种文字,销量达百万册。之后,赫塞博士又组织了“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不断深入研究并完善该理论。
演变“情境领导模式”一经提出即受到了企业界的大力追捧,热度一直持续到今天,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肯尼思•布兰查德提出了情境领导Ⅱ,情境领导模式出现了另一个理论分支。
应用情境领导模式把员工的工作状态分为四种:第一种消极的学习者(工作水平低,工作意愿也低);第二种为热情的学习者(工作水平低,工作意愿高);第三种为谨慎的执行者(工作水平高,工作意愿低);第四种为高效的完成者(工作水平高,工作意愿高)。与员工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领导类型:第一种为教练型领导,向员工解释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同时继续指导员工去完成任务;第二种为指令型领导,对员工的角色和目标给予详尽的指导,并密切监督员工的工作成效,以便对工作成果给予经常的反馈;第三种为支持型领导,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面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给予鼓励和支持;第四种为授权型领导,提供适当的资源,完全相信员工的能力,将工作任务交由员工全权负责、独立作业。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领导类型两相对照,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领导模式了。四种领导型态没有优劣之分,一切依情境而定,惟有领导者的领导型态能与员工的发展阶段相配合之时,他的领导才能够有效。使用情境领导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差异;根据四种领导类型进行自我诊断,改变“一刀切”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员工差异化管理意识的形成。
案例在微软,员工工作满5年以上才有资格享受“情境领导”培训,与此同时,“情境领导”课程是微软高级经理人升迁的4大必选课程之一,言外之意,没有体验过“情境领导”的人,是无法进入微软高层的。微软运用“情境领导”进行员工管理,坚持“员工好,公司就好”的理念,与员工保持了良性循环的关系,微软已经从中获利了数十年。多年来,微软一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工作场所,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任何层次的人才得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氛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情境领导》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国领导力中心的版权课程。这是一门新颖的管理技能提升课程。
本课程在世界上流行了四十年,已有超过2000万名职业经理人接受过这门课程的培训。全球五百强都将这门课程作为提高主管管理技能及其领导力的必修课。
1、团队领导力
2、团队执行力
3、有效授权
4、员工激励
5、员工辅导
6、团队建设
7、人际沟通
8、情商开发
9、人际关系管理
适合对象
董事长、CEO、总经理、副总经理
部门经理、总监
部门主管、子分公司经理
各类组织里的各级管理人员
培训方式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我评测、小组讨论
《情境领导》课程大纲
第一讲 确定追随者的准备状态
培训收益
准备度概念是以往在管理技能培训中被彻底忽略的个人行为层面的重要概念。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工作准备度,那真是管理者的不幸!由于准备度水平就是执行力水平,所以要想提升部属的执行力,还要从准备度说起。另一方面,在授权管理中,哪种员工值得授权呢?传统管理课程是没给具体答案的,这里张博士将从准备度入手,让学员看到将员工状态进行分类(四种),才是区分可否授权的前提。
本讲重点内容
1、什么是工作准备度?
2、管理者为什么必须掌握员工的准备度状态?
3、如何判断员工的能力;
4、如何判断员工的意愿;
4、能力和意愿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5、课堂讨论:
-什么情况下,主管应当辅导下属?
-上司要不要帮助下属解决问题?
-当下属凡事请示你时,这里面的问题是什么?
6、上司的工作准备度对下属准备度的影响
7、准备度与执行力的关系
第二讲 什么是领导风格
培训收益
通常主管们错误地认为要让下属适应自己。本讲提供了让主管适应下属的领导方式模型,即四种领导风格。本讲帮助主管建立这样的价值观——有效的管理是使主管的行为适应于个人或团队工作绩效的需要。
本讲重点内容
1、管理者总是使用同一种的领导方式对不对
2、主管与下属,谁应当主动适应谁
3、管理者行为方式的两大脉络: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
4、管理者必须“随需而变”—视员工的情况而变
5、整合组织目标、主管目标和下属目标的方法
6、什么是领导风格?
7、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及其特点
---风格一:告知式领导风格
---风格二:推销式领导风格
---风格三:参与式领导风格
---风格四:授权式领导风格
第三讲 在组织中谁是领导者
培训收益
本讲澄清了这样的疑惑:主管到底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
今天企业中的重要资源不是人力资源,而是领导力资源。本讲将使学员看到即使是普通员工也常常扮演领导者角色;还促使主管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领导者,其次才是管理者;从而使主管对于管理心理学中的领导力工具有新的理解。
本讲涉及的管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有:
---自我认知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本讲重点内容
1、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关系
2、领导者的角色认知:主管首先是领导者,其次是管理者
3、为什么说领导者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种的心理状态?
4、领导是一个过程。
5、领导力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四讲 如何将下属转变为追随者
培训收益
让学员了解人的管理是“一对一”的,即必须针对每一个人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采取相应的领导行为;让学员了解领导的有效性在于处理好自己与下属的不同角色。
本讲重点内容
1、什么是领导有方?
2、案例讨论:谁更像一个领导?
3、领导者需要有追随者
4、怎样将下属转变为追随者
5、怎样理解下属的心理需求
6、怎样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管理工具使用
7、追随者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
8、怎样长期稳定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
9、三种促进长期人际关系成功的技巧
10、正确处理上下级的关系是成功领导的关建
11、小结:为什么不要“下属”要“追随者”?
第五讲 提升追随者准备度水平的策略
培训收益
1、帮助学员理解员工四种准备度的特点;
2、让学员了解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选派恰当的员工才能产生业绩;而选派恰当的员工就必须学会准确评估员工的准备度状态。
3、本讲向学员提供“提升每一种员工准备度”的具体解决方案。
本讲使用了8个视频案例,供学员分析和讨论。
本讲重点内容
1、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没有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可以保证在任何场合都能奏效。
3、针对同一个人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4、评估员工能力和意愿的方法。
5、针对员工需求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与员工需求的匹配:
-准备度(1)状态下,员工的需求特点;领导者怎么做?
-准备度(2)状态下,员工的需求特点;领导者怎么做?
-准备度(3)状态下,员工的需求特点;领导者怎么做?
-准备度(4)状态下,员工的需求特点;领导者怎么做?
第六讲 如何运用权力
培训收益
通过本讲学习,学员将建立这样的价值观,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下属给的。与其伸手向上要权,不如向下属“索取权力”。
本讲重点内容
1、关系行为与人格权力的关系
2、工作行为与职位权力的关系
3、为什么要向员工不断索取人格权力?
4、为什么说职位权力也来自员工?
5、八种权力类型分析。
参考资料1.“情境领导是模型,不是理论”·新浪网
2.情境领导能发挥员工潜力(组图)·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