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婆婆纳(草本植物)

阿拉伯婆婆纳草本植物

阿拉伯婆婆纳 (学名:Veronica persica Poir.)是玄参科,婆婆纳属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叶片短柄,卵形或圆形,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花梗比苞片长,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网脉明显,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3-5月开花。

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阿拉伯婆婆纳生于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阿拉伯婆婆纳的全草,性平,味辛;苦;咸;有祛风除湿之功效。

中文名

阿拉伯婆婆纳

拉丁学名

Veronica persica Poi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亚目

茄亚目

玄参科

婆婆纳属

别称

波斯婆婆纳(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英文名

Persian Speedwell

系统

恩格勒系统,1964

原产地

西亚至伊朗;现广布温带及亚热带

入侵地

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19省市

入侵时间地点

1933年采自湖北武昌

近似物种

和婆婆纳V. didyma Tenore体态很象,区别在于本种花梗明显长于苞片(或称苞叶);蒴果表面明显具网脉,凹口大于90度角,裂片顶端钝而不浑圆,染色体倍数也不同。[1]

生境分布

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为归化的路边及荒野杂草,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

园艺价值

阿拉伯婆婆纳每年有两次萌发高峰,分别在11月底和3~4月。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茎着土易生出不定根,重新形成植株。正因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故可将波斯婆婆纳种植在裸露的地表上,快速复盖地表。

花语意义

阿拉伯婆婆纳、西亚婆婆纳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健康。

防治方法

常见方法

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将旱旱轮作改为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这种杂草的发生;绿麦隆、绿磺隆、甲磺隆、杀草丹、除草醚等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该种;刺盘孢属某些真菌可使该种染炭疽病。

农业防治

制定合理的种植轮作制度,形成不利于杂草生长和种子保存的生态环境,缩短土壤种子库内杂草子实的寿命,降低第二年的杂草基数,达到杂草管理的科学性和长效性,控制波斯婆婆纳等喜旱性杂草的发生。

麦田防除方法

(1)在稻麦轮作田,于小麦播后7~14天,每亩用20%麦草宁5克,加水0.5公斤稀释后加水40公斤喷雾。

(2)11月底至12月上旬,小麦分蘖后、杂草2~3叶期,每亩用775%巨星干悬剂1.2克加水喷雾。

(3)小麦出苗后、杂草3~6叶期,每亩用5.8%麦喜悬浮剂10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

(4)小麦3叶期至拨节前,每亩用奔腾5克,加水40公斤喷雾。

(5)麦苗返青分蘖至拔节期,每亩用20%使它隆30毫升、2甲4氯12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

油菜田防除方法

(1)杂草苗期、油菜越冬期,每亩用10%高特克250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

(2)油菜播种前和移栽后,每亩用70%草长灭250克,加水30公斤喷雾。

(3)杂草2~3叶期、直播油菜6~8叶期或移栽油菜移栽返青后,每亩用好实多50~55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不要用于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田。

(4)直播油菜6~8叶期或移栽油菜返青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50%高特克悬浮剂26~30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

药用价值

中药名:肾子草《贵州民间药物》

别名:灯笼草《贵州民间药物》,灯笼婆婆纳《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基原:为玄参科植物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辛;苦;咸;性平。祛风除湿;壮腰;截疟。

相关的种

与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相关的种有:

阿拉伯婆婆纳摄影欣赏

两裂婆婆纳(Veronica biloba L. Mant.)

弯果婆婆纳(Veronica campylopoda Boiss.)

心果婆婆纳(Veronica cardiocarpa (Kar. et Kir.) Walpers)

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

红叶婆婆纳(Veronica ferganica M. Pop.)

丝茎婆婆纳(Veronica tenuissima Boris)

参考资料

1.阿拉伯婆婆纳·植物智

关键词:阿拉伯婆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