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文学作品)

美丽新世界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文学作品

《美丽新世界》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所著,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中文名

美丽新世界

作 者

英 阿道司·赫胥黎

译 者

王波

ISBN

9787536671805

页 数

255

定 价

20.00元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装 帧

平装

流 派

反乌托邦

语 言

英语

作品类型

小说

创作背景

“乌托邦”出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者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寄予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进入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打破了社会原有的沉寂,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社会深度问题,反乌托邦文学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了作家们抨击黑暗现实的有力工具。《美丽新世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内容梗概

前部概说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帝纪元632年(即公元2540年)的反乌托邦社会。[1]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社会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唆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把它们全都交给了统治者手中。

后部概说

故事的前六章主要描写了新世界里的一些情景,而从第七章以后,开始重点描写一个印第安“野蛮人”约翰从原始社会突然转入新世界里的社会,以及他在其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故事结尾,以新世界的人们都因为好奇而前去看望隐居在外的“野蛮人”约翰,而约翰也认为自己的罪恶无法消除而自杀终结。

作者简介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2)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2]作为生物学家的儿子,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预见力。尽管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但在学习了盲文后,他逐步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胎炙人口的小说,并在20年代成为一个明星人物,其中,1931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截至1966年,《美丽新世界》已出了哈珀版、新哈珀版、矮脚鸡版、矮脚鸡经典版等57版,共275万册。

人物介绍

马克斯

马克斯长得比一般阿尔法瘦小,这是因为在胎儿时期他的血液里不小心被掺入了酒精的缘故。由于身材矮小,马克斯不像其他阿尔法那样吸引女性,故他在心理上感到自卑,不怎么合群,老是有一些古怪的想法。比如他对美丽女郎蕾宁娜说,“我宁可作我自己,虽然我自己很不高明,也不要作别人,即使那很快乐。”马克斯说的“宁可作我自己”这句话表明,他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世界政府的统治者非常害怕成员有自我意识,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就意味着他对社会推行的主流思想有可能产生怀疑,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统治者通过提供满足成员感官欲望的手段来阻止成员自我意识的产生。而马克斯在这方面是一个例外,他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做。这个例外促使马克斯不断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统治者的手段落空了。

虽然马克斯产生了自我意识,蔑视新世界的价值标准,但是他并不理解自我意识的意义所在,他的自我意识出现的根源在于身体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自卑。马克斯不理解自我意识与自由、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一旦他通过其他途径恢复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感,他就认同新世界的价值了,因此马克斯还是一个受到新世界价值观念制约的人,他对新世界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对新世界构成严重的威胁。

赫姆赫兹

另外一个异端是阿尔法赫姆赫兹。他是新世界情绪工程学院的讲师,精通宣传技巧和撰稳他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突然有一天赫姆赫兹对性和自己的宣传工作失去了兴趣,对新世界的享乐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他对马克斯说:“一两个星期以来,我跟所有的委员会议和女孩子们都断绝了来往。你无法想象为了这件事在学院里引起的骚动,不过,我想这还是值得的。这种结果……”他犹豫了一下,“很怪,真的很怪。”赫姆赫兹自我隔离的行为表明他对新世界的体制和模式的不认同和背离。他的背离暗示他要寻求一些使他的生活更满意的东西。

琳达

琳达年轻的时候美丽动人,陪同孵化厂主管托马斯来到保留区参观,意外独自迷路跌伤,被印第安人收留,生下她与托马斯的儿子约翰。因母体生育触犯了福特禁忌,只好滞留下来。但作为一个马尔库塞所谓的“单一向度”的文明人,一个只会在流水线上摆弄孵化瓶的贝塔,她缺乏在新环境中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令她遭受了千般侮辱和艰辛,促使她极其渴望回到文明社会。但事实证明:跨界回归却是更沉痛的悲剧。虽然先前无法融入印第安文明,却有幸获得了印第安人波普的爱情,可琳达不懂得珍惜,她成长的经历也没有赋予她珍惜爱的能力。因伯纳德要对付托马斯,使她有了重新选择生存空间的机会,便毅然回到文明社会。

约翰

野人约翰从蛮夷保留区满怀激情地来到新世界,却意外发现这个新世界并不美丽,家庭、爱情、信仰、自由不复存在,他宁愿过着为生老病死担忧的苦日子,也不愿再受新世界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折磨,“我宁可不快乐,也不要那种虚伪、欺骗的快乐”,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安逸舒适的新世界,捍卫自己的人身自由然而,灯塔的忏悔引来了众多记者的围观,新世界的潜规则并不会轻易放过他,最终将他逼上了绝路,野人用死亡控诉这个灭绝人性的黑暗世界,证明了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正与新人类的愚昧形成了鲜明对比。 [2] 

作品档案

写作时间与地点:1931年,伦敦

初版时间:1932年

出版者:查得和温德斯,伦敦

叙述着:第三者,叙述着通过“随意的、间接的引文”,经常使大段的“客观”描述听起来像是某人物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高潮:第五章中约翰在医院引起骚乱

主人公:伯纳德·马克思、赫姆霍尔兹·沃森、约翰

对手:穆斯塔法·蒙德

背景时间:公元2540年:小说中被称为“福特纪元”632年,指第一辆T型汽车问世后632年

背景(地点):伦敦,新墨西哥野蛮人保留地

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主要是从伯纳德或约翰的视角,但也从列宁娜、赫姆霍尔兹·沃森和穆斯塔法·蒙德的视角

收势情节:第十八章,约翰在一个灯塔屋孤立并惩罚自己;它以一场狂欢及他的自杀结束

时态:过去时

预示:预示在叙述中不起重要的作用

语气:嘲讽、讽刺、蠢笨、悲凉、幼稚及迂腐

主题:运用技术来控制社会,幸福与真理不相容,集权国家的危险

主题成分:摒弃、性、莎士比亚

象征:“瓶子”象征着条件规定及社会定向分配;索玛表明运用技术来控制社会及促进幸福高与真理这一理念

电影背景

故事设定的时间是公元26世纪左右,那时的人类已经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之为纪年单位,它的元年(1908年)是从福特第一辆T型车上市那一年开始算起;福特所发起的汽车大规模生产,在那时就开始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在这个想像的未来新世界中,人类已经人性消泯,成为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身分、一生命运的奴隶。

故事世界里,近乎全部人都住在城市,并说同一种语言。这些城市人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种姓”或社会阶层。阿尔法和贝塔最高级,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将来培养成为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相当于平民;德尔塔和爱普西隆最低贱,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此外,那些非阿尔法或贝塔的受精卵在发育成为胚胎之前就会被一种叫“波坎诺夫斯基程序”的方法进行尽可能大规模的复制,并且经过一系列残酷的“竞争”之后才能存活下来,可谓“出胎即杀”。例如书中以电极惩罚接触花朵的德尔塔、爱普西隆的婴儿,以暴力洗脑的方式教育。爱普西隆更是经以人工的方式导致脑性缺氧,藉以把人变成痴呆,好使这批人终身只能以劳力工作。

管理人员用试管培植、条件制约(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疗法、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科学方法,严格控制各姓人类的喜好,让他们用最快乐的心情,去执行自己的被命定一生的消费模式、社会姓和岗位。真正的统治者则高高在上,一边嘲笑,一边安稳地控制着制度内的人。婴儿完全由试管培养、由实验室中倾倒出来,完全不需要书、语言,也不需要生育,而不须负责任的性爱成为人们麻痹自己的正当娱乐,一有情绪问题用“唆麻”(一种无副作用的致幻剂,类似现 在的尼古丁)麻痹。所谓的“家庭”、“爱情”、“宗教”…皆成为历史名词,社会的箴言是“共有、统一、安定”。

成就影响

 《美丽新世界》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和学者们激烈的讨论,因为大众普遍认为它有预言之意味,甚至有人认为其内容将和未来不谋而合。它大量引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构成一个充满社会性、警惕性的科幻世界,对二十世纪的科幻小说起了深远影响。

书籍评论

现在是2013年12月12日零点,就在三十秒之前,你满怀期盼地打开网页、登录App,摩拳擦掌,某著名电商网站举办的“双十二”抢红包秒杀活动即将开始。你像一条出闸前的赛犬,跃跃欲试,按动鼠标,不断刷新着页面,因为你知道抢到红包或者特价商品的几率是如此之小,在这一刻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为了某件也许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之后再也不会使用的商品。

此刻,它是你的生命之光,你的欲望之火,你的爱恋、成功与信仰。

“很抱歉,请再试试手气哦”。这句话第五百四十三次闪烁在你的屏幕和视网膜上,你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手指抽搐,无法自控地继续。这只是你幸福生活的一个切面,在此之前有“双十一”,有“国庆特价”,如果身在美利坚或“海外代购党”则有“BlackFriday”、“CyberMonday”等等。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将被类似的消费主义狂欢节填充得越来越丰满,在每一次短暂的打鸡血之后,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将会沿着陡峭的边际效用递减曲线跌落悬崖,于是我们只有期待下一次的狂欢。

而这一切早已出现在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中。

在小说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制约(Conditioning,或译“限定”)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理念。

人从受精卵开始接受“制约”,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胚胎被淘汰,健康胚胎在孵化器里长大,移送婴儿养育室,通过睡眠教育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方法(电击),孩子们被规训成厌恶书籍和花朵、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制约”成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

不仅如此,人通过生物学制约技术被分成了五级,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Epsilon——Alpha一生下来就聪明漂亮属于高等阶层,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以波坎诺夫斯基程序进行批量生产,最低级的Epsilon只为掏阴沟而存在。但无论阶级高低,他们都是最幸福的,因为睡眠教育中灌输的“基础阶级意识”会告诉Beta,做alpha太累、而gamma太蠢,只有beta是最好最幸福的。

如果还有烦恼,社会提供免费的索麻——没有眼泪的基督教。

“半克就是半个假日,一克就是一个周末,两克就是一次盛大的东方之旅,三克唆麻就是一次月球上飘飘欲仙的永恒。”

这是一个被全面制约的未来,与同为“反乌托邦经典”的《我们》及《1984》不同,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以天才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构造了更为光怪陆离却惊人现实的未来,我们的当下。如果说《我们》和《1984》仍然是以古典主义的思维去描绘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极权形态,那么赫胥黎已然跳脱到了一个现代主义控制论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完美设计,以至于零件会返身维护对自我的制约,像一台精密的可以自我修复的机器。这是意识形态控制的终极进化,如果不是对于还原主义的优生学技术层面过分倚重以至于更像个黑色寓言,说不定早已被历史上的政治狂人加以实施,为二十世纪的疯狂图景添加上浓墨重彩的几笔。

且慢,我们真的有那么幸运吗?

历史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当我们在通往进步的高速路上一路狼奔豸突时,却也早已不经意地落入历史吊诡的陷阱。反抗强权、争取自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容易被人类理性接受的,而更具欺骗性的“幸福权”却往往披起羊皮、挥舞旗帜,像路西弗般变幻面貌,腐蚀麻痹着每一个受到趋利避害本能掌控的个体心灵。

“现在每个人都很幸福。”这句话以前每晚七点半都要重复一次,而现在充斥在耳膜眼睛里的则是“现在每个人都不幸福”。

是的,我们没有按等级分成五种人,我们的胚胎供氧充足,睡眠里听的都是据说能提高智商的莫扎特。可微信朋友圈告诉我们,中国已经被分成7个阶层,你最好的命运是成为第五层,而且这一切建立在你拥有一个正确的家庭、学区、专业、单位、赶上了房价末班车或者IPO前夜加入创业公司等等,这一系列高难度技术并不亚于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一步错则步步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可能在于,你出生的时间就是错的。

你焦虑,你离幸福永远一步之遥。你消费,幸福被换喻成商品,你的焦虑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索麻。

在这个时代,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生产欲望,驱动无休止的消费行为,更在于,消费者经过消费行为,把自己也变成了消费品。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消费往往被伪装成一种等价交换,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系统里,符号与意义往往是溢价最高的无形商品,你背的不是一个皮包,你背的是一个LV,你上的不是大学,你上的是北大,你服务的不是一家IT公司,你服务的是Google。如此类推。你购买了一种虚幻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觉误以为是成功、幸福或者高尚。LV、北大和Google借助你的人生播撒了这种幻象,推高了这些符号与意义的价值。

LV背着你,北大上了你。你吃掉了文明,文明吃掉了你。

就如同书中的反叛者伯纳那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伯纳整天被成功的喜悦包围着,这使得他向这个一直让他感到不满的世界妥协了,他觉得一切就像美酒。只要社会承认他的重要性,他就觉得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美好的。”

你的人生被定价,被打上标签,被放入一个序列化的金字塔体系,这个体系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像是两面互相映射的镜子。

“人口的最佳比例是按照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

你为了占据更高的序列位置,贱卖自己的生命,磨灭其他的可能性,用无法替代和再生的资源换取一些貌似更加上等的标签,这是一个被制约的竞价系统,水涨船高,你无路可走,只有幸福。你离不开这座金字塔,因为离开了它,你便一文不值。

“水下的人会幸福吗?”“比水上的人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是性欲满足?是自我实现?是精神自由?是种族的延续?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每一个人或许都有不止一个答案。我最新近听到的答案是,上了一星期班后可以在周五晚上看一集《爸爸去哪儿》。

这说明了不少问题,不是吗?

以电影理论作喻,幸福是你生命中的麦格芬(MacGuffin)。它是如此重要,贯穿始终,成为你不断进步和奋斗的目标,它又如此不重要,对于观众来说,它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像驴鼻上方的胡萝卜,诱使人生剧情发展,情绪跌宕起伏,人物在一道漂亮的弧光之后奔往终点,大彻大悟或者执迷不悔。最关键的是,你并不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而剧本一早就复制打印好摆在那里。

你只是一个被幸福的死跑龙套。

以客观、中立、理性的立场去评价一本近百年前写作的虚构作品并不难,去批判那个世界并呼吁人们警惕强权也不难,难的是鼓起勇气,承认自己身处的世界,远不如那个虚构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所要挣脱的多重枷锁,也远远坚固艰难于书中野人约翰所面对的种种。只有真切诚恳的认识自己的困境,才有进一步讨论甚至付诸行动的可能性。

至于胡萝卜,谁会关心他妈的胡萝卜。

参考资料

1.美丽新世界简介·妙语一百

2.美丽新世界·豆瓣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