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时间(指传统的时间)

心理时间指传统的时间

法国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他把传统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或客观时间,这就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是表宽度和数量的概念。心理时间称为主观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渗透,表强度和质量的概念:他认为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在心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

中文名

心理时间

提出地点

法国

提出人

柏格桑

内容

传统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

心理时间概述

时间和空间是普通人都有的概念。然而,关于二者各自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却超越了普通人的认识与理解。毕竟,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让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都颇费思量。虽然这个话题引发了争论并获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作为概念本身而言,时间和空间这二者在人们的认知上仍然存在着值得深究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如何在空间里获得语言表达。[1]

心理时间,主要指银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心路历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外化为形象的。但在影视中却可以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把人的各种心态外化为可见的形象。

心理时间也是一种表现人的意识流的意象化的时间,即心灵时间,或表现性时间流程。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法国导演阿伦·雷乃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概述

心理时间

相对于物理时间的主观时间。物理时间是用钟表等计量的客观时间,表现为无始无终的瞬间的连续。心理时间是个体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时间,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由于物理上继起的几个事件,可在心理上被感知为相对同时发生的(如极点的几个继起的钟声),即相断事件知觉成相对同时发生的,这种体验叫做“知觉到的现在”。

“知觉到的现在”一般可持续3~4秒钟。如果两个声音刺激之间间隔达到两秒,则这种整体性就会消失。把时间间隔缩小,就会增加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成分的数目。因此,时间上的接近会促进知觉的组合。“知觉到的现在”受到了知觉范围内项目数和这些项目呈现的整个持续时间两方面的限制。

事例

甲、乙二人约定时间于某展览馆入门处相见,一同参观展览。甲按时到达;乙在路上遇上一位故友,寒暄了一阵,赶到约定地点时,迟到了半小时。

乙说:“迟到了一会儿。”甲说:“我等了老半天,腿都站酸了。‘一会儿’,一会儿有多久?”乙说:“最多不到10分钟。”甲说:“起码1小时。”

客观时间是半小时,乙估计“最多不到10分钟”,甲估计“起码1小时”。是甲有意夸大、乙有意缩小吗?不。他们说的都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实话。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时间知觉的特点:相对主观性。

据说,有位青年去拜访爱因斯坦,请求他简单地阐述相对论。爱因斯坦想了一下说:“当你伸手向你的父亲要钱时,10分钟你会觉得太长;当你和女朋友携手游玩时,10个小时你会觉得太短。这就是相对。”可见,爱因斯坦也是把时间看做是相对的。

在同样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什么会有长短不同的感觉呢?这首先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在上面举的事例中,甲腿都站酸了,干等着,乙与故友久别重逢,寒暄说话。一个活动内容枯燥,一个活动内容热烈有趣,难免造成时间知觉上的差异。

其次,情绪和态度影响人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明显的,在上面的举例中,爱因斯坦指出的就是这种因素。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等话的含义一样。总之,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但实际上,客观时间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变快或变慢。然而人们却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时间错觉,利用时间错觉,使某些实践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

推论

(1)时间有质量:时间像一块砖头(或者一块巨石)有重量。但它的质量只能作用于人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称量工具(杆秤、弹簧秤、磅秤、地磅、天平等)称不出它的质量。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时间(如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越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力就越大。当时间的质量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人会发生一些特殊的言语和肢体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甚至发疯。

心理时间

(2)时间有弹性:现实的单位时间是恒定的(如手表的一秒钟),但心理的单位时间却有弹性。根据个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差异,同样的一秒钟,每个个体的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有出入。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时间过去了10分钟,但你的手表却已经过去了20分钟,或者相反,仅仅只过去了1分钟。

(3)影响时间弹性的因素:A、心理预期,即你希望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想法。大多数时候,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你有了希望时间变快的想法之后,时间却往往会变慢。同时,心理预期越强烈,实际的变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时间变快,它就越是慢。B、心理状态。一般来说(特殊状态下的心理不在考虑之列),积极的心理状态(如高兴、快乐)会让单位时间变快。反之则慢。C、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会让单位时间变快,但也会使单位时间变慢。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无所事事)只会让单位时间变慢。

(4)推论:时间质量的大小由时间的长短决定,时间越短,它的质量就越小,对心理的压迫就轻;时间越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迫就重。因此,要让时间的质量变小,除了改变心理状态,还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适度的紧张状态,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戏、听音乐等。

觉得时间过得快

但要想象那种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的心理状态,仿佛就要复杂多了。

第一种,自身强制性需要使身体变得缓慢,企图用身体的迟钝换来时间的迟钝,但时间不会因此改变,所以当强制性消失或暂时消失的时候,便发现时间跟心理预想的要慢,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自己觉得舒服或开心的时候,简单举个有趣的例子:跟一个绝色美人一起坐在火炉边聊天——时间变快了,其实是身体刻意变慢了。

第二种,半完全或完全忽略了时间。例如不分日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本身的确具有必要性,那样的话时间便会继续以不受注意的形式运行下去。

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个人总有他变得很忙的时候,例如工作学习,尤其是流线型的工作跟学习过程会让人忽略随机应变的思考能力变得机械化,因为流线型的工作必然具有其固定规律,即使是脑力耗费量很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固定规律,例如围棋也有它的定式,考试也有它计算书写中的必然先后次序,这些已经是约定俗成没有必要通过思考来达到偶然的创新。在这种前提下,大脑自然会发出指令让思考缓慢或者静止。

其实有些已经陷入思考缓慢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机械过程中有过一些反思,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猜测:思考惰性。在长期的机械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反思过程会因为大脑太久没有产生积极性而随着本体大脑惯性而消失,这就是思考惰性。因为大脑不可能陷入全静止状态而会有一些短暂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多少会涉及自身机械性的反思,但这些反思会随着惰性而消失。

因为大脑也会同时判断利益获取与否,在同等前提底下,尤其是需要机械性行动的前提下大脑会自动判断回复机械是最佳做法,那么一些偶然的思考也只是显示大脑没有陷入停顿的一个信号而已。

等待到不需要机械活动的时候,大脑自然会回复正常思考状态,而那时候就会意识到时间为什么过得如此快了。

心理时间最近频繁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出现,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无论如何,这就是生活。

参考资料

1.关于单维时间概念的多维空间语言表达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键词:心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