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河北邯郸男作家)
徐怀中,原名怀忠。作家。河北邯郸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徐怀中《底色》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中文名徐怀中
原名怀忠
河北
河北邯郸
男
汉族
中国
1929年
作家
太行联合中学
中共党员
《底色》
人物经历
徐怀中12岁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学校念书。
1945年中学毕业后入伍,从事美术和宣传工作。
1950年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研究员,又在修筑康藏公路的连队任过指导员。
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反映工兵部队修筑公路的事迹。
1955年到昆明部队政治部文化部任助理员。
1956年根据多年边疆生活体验,创作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作品描写世界屋脊特有的风土人情,具有特殊的魅力。
1958年到《解放军报》任副刊编辑,这一时期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无情的情人》被批判为宣扬人性论和阶级调和。
1973年任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
1978年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后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198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
写作感受
自然地,我们谈起了文学,谈起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徐先生说,其实我写小说也没什么诀窍,只是从小喜欢文学书籍。虽说当时只是一种喜好,一种迷恋,可对我最终选择从事写作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50年代初期,自己兴致勃勃、心情急切地要把自己对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边疆军民的种种感受写出来,所以就有了《地上的长虹》……生活要靠积累是老生常谈了,但作家或作者对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的开掘、取舍却各不相同。在积累与取舍时,搞文学的人应当注意俯拾带着露珠的生活花瓣儿。如果没有这种带着露珠的生活花瓣儿,写出来的作品便不会有感人、逼真的细节,不会鲜活,便会没有“鲜味儿”,也缺乏灵性,干干巴巴的少血无肉。当然,人物、细节不仅仅是真实的、鲜活的,也不仅仅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我在《西线轶事》中,在对刘毛妹这个人物及细节的处理上,就没有洗去她的本色,没有把她搞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几个女电话兵也都各有所长,各有缺陷。这样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可信……实际上,文无定法,文学作品不是谁教出来的,我认为主要是在于“悟”,“悟”是作家对生活、对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东西。写作品不能只注意写过程、写场面。过程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东西。重要的,是要注意写出人情世态的时代感,写出艺术情趣、灵性和味道,这也是我特别喜爱孙犁同志作品的原因。我看他的作品最多,他的作品都很鲜活。我觉得,没有鲜活的生活细节,当然也包括语言、人物、形象等等,是很难把小说写好的……
获得荣誉
2014年《底色》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2018年12月12日,文萃钱塘—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闭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徐怀中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贡献奖。
2019年8月16日,凭借作品《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12月6日,徐怀中凭借作品《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奖。
获三级解放勋章。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3年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人物评价
徐怀中是历届茅盾文学奖年纪最长的获奖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元气充沛,如此青春、激情、浪漫、空灵、唯美、神秘、诗意、简约,充满画面雕塑感,字里行间流淌着高山流水般的天籁音韵,恰如军事文学开出的一朵奇葩。
参考资料1.徐怀中·中国作家网
2.《牵风记》获茅奖 徐怀中:九十岁再出发·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