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曲(由田汉、聂耳创作的歌曲)

梅娘曲由田汉、聂耳创作的歌曲

《梅娘曲》讲述是主人公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高维汉因受伤而昏迷不醒,之后醒来却又失去了记忆。曲子表达的正是梅娘见心上人变成这样后抑制不住痛苦的心情。

中文名

梅娘曲

歌曲原唱

谭晶

歌曲语言

国语

作词者

田汉

作曲者

聂耳

发行时间

1935年

出处

话剧《回春之曲》

时长

2分52秒

简介

梅娘曲

《梅娘曲》的创作背景是主人公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高维汉因受伤而昏迷不醒,之后醒来却又失去了记忆。曲子表达的正是梅娘见心上人变成这样后抑制不住痛苦的心情。[1]

创作背景

《回春之曲》是描写一些南洋的爱国青年华侨,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回国参加抗战的动人故事。《梅娘曲》是当剧中主要人物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因受伤而昏迷不醒,后失去记忆时,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所唱的一首歌。

创作中,聂耳根据剧情的需要,用较为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细腻复杂的心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话剧《回春之曲》公演后,《梅娘曲》在国内和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

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歌手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其中包括谭晶、殷秀梅、李谷一、张权、韩延文、李曦、毛阿敏等。

2005年9月2日,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央视3台直播了《为了正义与和平》大型文艺晚会,其中就有《梅娘曲》。

歌词

聂耳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

我是你亲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

嚼着那鲜红的槟榔,

我曾轻弹着吉他,

伴你慢声儿歌唱,

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

我是你亲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红河的岸旁,

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

送我们的勇士还乡,

我不能和你同来,

我是那样的惆怅。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

我是你亲爱的梅娘,

我为你违背了爹娘,

离开那遥远的南洋,

我预备用我的眼泪,

搽好你的创伤,

但是,但是,

你已经不认得我了,

你的可怜的梅娘。

欣赏指引

梅娘曲合奏

歌曲作于1934年,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插曲。《回春之曲》描写一些南洋的爱国青年华侨,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回国参加抗战的动人故事。《梅娘曲》是在该剧第三幕,当剧中主要人物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因受伤而昏迷不醒时,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所唱的一首歌曲。梅娘是一位出生于南洋富商的女学生,她的遭遇不同于一般劳动妇女。她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封建束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准确地刻画好梅娘的这个形象,必须在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中,把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勾画出来。聂耳在这首歌曲中,对于梅娘这个人物的形象的刻画是很成功的。

这首歌采用乐段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开始的乐句是弱拍起,一声“哥哥”,亲切、深情,简练而又准确地表现了梅娘见到昏迷不醒的情人时,内心充满的痛苦与爱恋的心情。接着是叙事性的,梅娘力图以回忆他们在南洋时的生活情景,唤起自己情人的记忆力。

但是,她的情人终究因伤势过重而“已经不认得我了”。这首歌曲的鲜明特色是:一、音乐语言与歌词配合得非常紧密,几乎唱与说完全是一回事。二、三段歌词的每一个结尾乐句,为了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的需要都作了不同的处理:第一个结尾句表现梅娘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第二个结尾乐句表现梅娘面对痛苦的现实而又抱着期待所交织成的内心惆怅,第三个结尾乐句表现梅娘控制不住自己的失望而痛苦地抽泣起来。三个不同的结尾乐句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步步地、层次分明地作了细致的刻画。三、成功地运用了戏剧音乐中常用的朗诵式的音调,“但是”的重复,加深了梅娘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

习唱提示

梅娘曲

这首歌曲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大,演唱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把这首看似简单的歌曲唱好并不容易。

演唱者要在表达人物悲痛的感情基调的同时,表现出三个段落细微的感情色彩变化:首先是以回忆往日的甜蜜来反衬现在的痛苦;其次是为当时没能追随爱人而深感内疚;最后因抛弃一切追求爱却没有结果而悲痛欲绝。演唱时声音要自然,咬字要清晰,要有明显的语气感,在如泣如诉中把感情逐渐推向高潮。

开始一句“哥哥,你别忘了我呀!”,这句中间有一个休止符,是一个情绪上的停顿,在演唱时绝对不能在休止符上吸气,要音断气不断,声隐情相连。

“但是,但是”前的两个空拍,表现得像女主人公悲伤得已经泣不成声。

参考资料

1.梅娘曲·经典老歌500首

关键词:梅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