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境关(入滇重要关隘)

胜境关入滇重要关隘

胜境关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故名胜境关。 界坊系三门十二楹柱的木构牌坊,高14.8米,面阔14.5米,始建于明景泰四年,后经多次修葺,留存至今。于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胜境关

地理位置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所处时代

明景泰四年

所在地

富源县城东南

别名

界关

类别

古防御建筑

简介

胜境关

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上书“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界坊高约12米,宽12米,楹柱涂金绘彩,重檐翘角,雄伟壮观,界坊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后多次修葺,现仍存。界坊西边朝向云南,3根楹柱长年干燥,并有黄尘;东边朝向贵州,3根楹柱上长了青苔。正中的横梁尤为明显,西面干燥,颜色黄褐,东向潮湿,颜色青绿。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暖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西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胜境关村里有一石虬亭,因亭前露出地表的1条石灰岩,曲屈盘旋,状如虬龙,故称石虬亭。

结构

界坊系三门十二楹柱的木构牌坊,高14.8米,面阔14.5米,始建于明景泰四年,后经多次修葺,留存至今[1]

研究价值

界坊西边朝向云南,3根楹柱长年干燥,并有黄尘;东边朝向贵州,3根楹柱上长了青苔。正中的横梁尤为明显,西面干燥,颜色黄褐,东向潮湿,颜色青绿。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暖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西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胜境关村里有一石虬亭,因亭前露出地表的1条石灰岩,曲屈盘旋,状如虬龙,故称石虬亭。

历史事件

胜境关

自古入滇有三条路:灵关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门道(昭通入滇)和胜境关。胜境关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源流时曾云游至此,旷杨奇才杨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2]

胜境关不仅是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见证,也是自然气候的分界线,故有“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神奇景观的说法,在这雄奇界关上,不仅有以天为界的牌坊,以气候为界的石狮子,而且还有以地为界的小溪,以色为界的泥土,这些都让人惊叹不已。这是由于东部从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原已经势疲力弱;西向从印度洋吹来的暧空气经过云南高原,也如强弩之末,形成气象学上所称的“昆明准静止锋”,这里正当锋面,所以东面多阴雨,西面多晴天。胜境关的界坊在研究滇黔两省的气象方面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历史上不断在胜境关修建建筑物,历史名人填诗作赋,撰联勒碑,形成了滇南胜境坊、石虬亭、胜境驿、关隘城楼、石龙古寺、鬻琴碑、古驿道、古炮台、胜境公馆等组成的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1.胜境关·曲靖市人民政府网

2.·

关键词:胜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