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院(中国古代官职)
谏院中国古代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官署名。职掌规谏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门下、中书两省有左、右补阙、拾遗。端拱元年(988)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虽名为谏官,但无诏旨并不任谏职。门下省有谏院,亦名存实亡。不兼领其它职务,专任谏职,并诏谏院为独立机构,但不久谏官缺而不置,谏院又名存实亡。元丰改制,废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宋代谏官并不专任谏职,亦常弹劾大臣,而御史台的御史,也并非专察臣僚,言事御史(殿中侍御史)即主要是向皇帝进言,其职责类同谏官,宋代常以台谏并称。
中文名谏院
官署名
职掌规谏朝政缺失
天禧元年
辽代建制
辽代在南面官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虽设左、右谏议大夫等官,但有名无实。金代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补阙、拾遗等官职,与宋略同。元废。明初洪武中叶复设谏院,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正言等,不久又废。
宋天禧元年(1017)由门下省析置,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掌谏诤,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朝廷各部门事有违失,皆可谏正。如以他官主管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官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管其他事务而不预谏诤者。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定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谏官专司谏诤。元祐八年(1093),规定谏官不用执政官亲戚。辽有左谏院属门下省,右谏院属中书省,金亦有谏院,设官与宋略同。
基本解释:
1.御史台的别称。
2.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1]
参考资料
1.谏院·在线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