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膏菜(属茅膏菜属植物)

茅膏菜属茅膏菜属植物

茅膏菜,属茅膏菜属植物,港台地区常称为毛毡苔,为食肉植物。全属共有约244个原生种喜欢生长在水边湿地或湿草甸中,茅膏菜属植物有多种颜色,其叶面密被分泌黏液的腺毛,茅膏菜花白色或带红色,总状花序。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茎直立,纤细,单一或上部分枝。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亚纲

五桠果亚纲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茅膏菜属 Drosera

茅膏菜 D. peltata

中文学名

茅膏菜

中文别名

石龙牙草

二名法

Drosera peltata

分布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藏南部。

性状

茅膏菜花白色或带红色,总状花序。喜欢生长在水边湿地或湿草甸中,在长白山广有分布。茅膏菜亦有治疗疮毒、瘰病的药物功效。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茎直立,纤细,单一或上部分枝。[2]

茎圆形,直径0.5-lmm,表面棕黑色,具纵棱,多中空。叶片半月形,边缘有多数棕色的丝毛状物;叶柄细长。茎顶常具花或小蒴果。气微,味甘。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少数向外突起;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内侧为约3列厚壁细胞环带,壁木化。维管束周木型;导管壁木化,韧皮部压缩状,有单个或成束的纤维,壁厚木化,胞腔内多含棕黑色物。髓周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多边形,中央多已中空。

粉末特征

①淀粉粒甚多,单粒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少数具点状脐点,直径5-33μm。

②纤维碎片多见,侧壁平滑,端壁平钝,胞腔内含棕黑色物,直径6-20μm,壁木化。

③具缘纹孔导管多见,梯纹、螺纹和环纹导管较少,直径13-37μm。

④花瓣表皮碎片可见多数气孔。

⑤花粉粒常数个相聚,表面有刺状突起,萌发孔不明显,直径30-33μm。

⑥腺毛的头部和柄部均为多细胞,棕黄色,直径100-115μm。

化学成份

茅膏菜

全草有毒,球形块根药用称“一粒金丹”,和同属的锦地罗等,均含蓝雪醌(矶松素:plumbagin)、茅膏菜醌(droserone)、羟基萘醌(hydroxynaphthoguinone)等多种醌类成分,可供药用,粘液腺分泌物含类似胰酶的蛋白酶。捕蝇草供观赏。[1]

【化学成分】全草含矶松素、茅膏醌、羟萘醌、氢化萘醌等多种醌类成分。腺毛分泌物含类似胰酶的蛋白酶。

【药理作用】矶松素的药理作用参见白花丹条。

【备注】

(1)叶的水汁触及皮肤,引起皮肤灼痛和发炎。家畜误食可引起氢氰酸中毒症状。皮肤接触中毒,用水或鞣酸液洗涤,后敷硼酸软膏。误食可照氢氰酸中毒解救方法对症治疗。

异名

石龙芽草(《植物名实图考》),山胡椒(《分类草药性》),胡椒草(《四川中药志》),夏无踪、白花叶(《湖南药物志》),黄金丝、滴水不干(《江苏药材志》)。

山地皮(《贵州草药》),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福建中草药》),苍蝇草,捕蝇草、苍蝇网、珍珠草、野高梁(《云南中草药》)。

性味

甘辛,平,有毒。

①《本草抬遗》:味甘,平,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功用主治

茅膏菜的功效治胃痛,赤白痢,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

②《分类草药性》:下气。治跌打损伤。

③《江苏药材志》:止血、镇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①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将茅膏菜全草晒干研末,用水调和,做成绿豆或黄豆大小的丸子敷患处(痛点),外加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去。敷药后局部有轻微灼痛感,并可出现水泡,此为正常反应。曾治40例,均获一定效果。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取鲜茅膏菜全草适量捣烂外擦患处,擦至皮肤灼痛为度,日1次(无鲜品可用干草加白酒适量捣烂)。治疗神经性皮炎8例,经3~4次治疗后,局部痒止,鳞屑脱落,收到近期疗效。

历史考证

石龙芽草(《植物名实图考》),山胡椒(《分类草药性》),胡椒草(《四川中药志》),夏无踪、白花叶(《湖南药物志》),黄金丝、滴水不干(《江苏药材志》)。山地皮(《贵州草药》),捕虫草、食虫草、柔鱼草(《福建中草药》),苍蝇草,捕蝇草、苍蝇网、珍珠草、野高梁(《云南中草药》)。

参考资料

1.茅膏菜科(Droseraceae)·丁香通

2.茅膏菜根的功效与作用·苹果绿

关键词:茅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