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

百戏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中文名

百戏

外文名

acrobatics

类型

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

含义

尤以杂技为主

发展

秦汉

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以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师举行百戏表现,“三百里内皆(来)观”。

南北朝

至南北朝时,百戏亦称“散乐”。“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更加广泛。《隋书·音乐志》载:梁朝天监四年的一份宫廷宴会的节目单,第十六项是“设俳优”,安排在雅歌与鼙舞之间,从第二十一项起设各种杂技,可见俳优、民间舞和杂技都是当时“散乐百戏”中的主要项目。北齐时,百戏表演中有“俳优侏儒”,西魏时有“俳优角抵”。

唐代

唐代长安设有教坊,“以隶散乐,倡优,曼延之戏”,已有技艺的侧重,“倡优”重说唱技艺曼延之戏指杂技表演。教坊中有黄翻绰、唐崇等唐代著名俳优,崔令钦的《教坊记》说他们一个“善僄弄”(黄翻绰),一个“善宣赞”(唐崇),可见这两个项曲艺技艺都属“倡优”。

宋代

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宋代习惯上沿用“百戏”指所有汉族民间技艺但已呈现分化的趋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把以唱为主的技艺归于“伎乐”中,包括当时流行的口栗、唱、诸宫调、唱耍令等。而对于散乐,则认为以杂剧为“正色”,“散乐”逐渐成为戏剧歌舞一类的专称。

而百戏在宋代多专指杂技及竞技表演。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太上多次“射厅看百戏、依例宣赐”,这里的“射厅”是宫廷中演习武艺射弓的专门场所,其演出的百戏极可能是角抵相扑或武术一类。

元代

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元以后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1]

参考资料

1.百戏的名词解释发展过程与内容·5068教学资源网

关键词: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