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髯翁(孙髯翁简介)
清康熙二十九年,时任云南巡抚的王继文创建大观楼。
大观楼建成后,滇之文人骚客云集,或临湖宴饮;或登楼歌赋,泼墨吟诗。然而,历经康熙、雍正王朝近半个世纪,所有为之题赋的诗文均未能给大观楼添彩。
图:百度
>孙髯翁(孙髯翁简介)
直至乾隆年间,一介布衣诗人孙髯翁登高远眺五百里滇池,一时心绪激荡,提笔一挥,成就旷世名作: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全联一百八十个字。
上联远眺所见之空间景物,把人们带入到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的广阔自然空间,在层次分明的幻云梦雾、灵鸟异草、蟹屿螺洲之中,体验到山魂水魄的壮阔之美,韵动之美,色彩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下联凭吊历史沧桑,由古及今,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幽深的历史隧道,一幕幕壮烈的大剧依次闪现,又迅速消失;一位位帝王豪杰接连登场,又倏然而逝。让人一时跨越经历了数千年,仿佛在苍烟落照、几许疏钟中,幻化成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凄清哀婉,从而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往事的沉重和朝代兴亡盛衰的悲欢。
此联一出,谁与争锋!尔后,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被冠名“天下第一长联”。
这或许是布衣诗人孙髯翁从未想到过的。
图:百度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文为名楼添彩,名楼为诗文增色”,是历代文人骚客们由衷喜好的趣事,如王勃登滕王阁而作《滕王阁序》、崔颢登黄鹤楼而作《黄鹤楼》、范仲淹登岳阳楼而作《岳阳楼记》般,诗文与名楼相映生辉、相互成就。同样,髯翁长联因大观楼而闻名,大观楼也因髯翁长联而跻身中国名楼行列。
然而,世人皆知大观楼长联,却鲜有人知孙髯翁其人者。
孙髯翁是何许人也?
关于孙髯翁的现存史料,多出自与孙髯翁同时代人师范于嘉庆十三年纂写的《滇系》和《云南省志·文物志》。师范与髯翁属于忘年交,故所写史料可信度较高。
据传,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故取名为“髯”,字髯翁,祖籍为陕西三原人。因其父以武职宦滇,随父寓居昆明。
髯翁自幼聪明,博闻强识,熟读经史、习诗古文。每次出游,总要带着几卷诗书进行阅读背诵。由于髯翁从小就受到诗书的熏陶,写的古诗文极好,可以说是年少成名。
史料记载,髯翁早年去参加科举时,看到科场搜身,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行为有辱斯文,后转头就离开,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不管这样的史料是否真实,但髯翁一生虽富有才识,却无意于仕途是亲友们的共识。时任云贵总督示意云南府太守和书院山长催促其应试科举做官,皆遭拒绝。
事实上,髯翁之所以不愿出仕。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历代文人雅士们都喜欢以花草言志,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的一大特点。髯翁也不例外。他尤为喜欢梅花,曾自制一印章,刻有“万树梅花一布衣”,自号“梅花大布衣”。
梅花,乃四君子之首,其代表着高洁、风骨俊傲、不趋荣利的品格。故此,髯翁以梅花明志,表明了自身不慕名利、不陷世俗、安贫乐道的人生志向。
孙髯翁虽未为官,但却有着一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自元、明至清以来,昆明虽地处西南偏僻之地,但经中原文化、经济、政治的流入,社会得到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然而,贯穿昆明古城的盘龙江水患却严重地危害着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一到洪涝季节,河堤经常决口,给两岸的黎民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据《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记载:河水往往“冒城垣,荡居民”,造成昆明城郊的严重损失。清朝初年,由于六河年久失修,不仅在降雨量过多的年分“洪涝为患”,即使在干旱年分也因各自为政地纷纷筑坝抢水,一但坝倒,泥沙石块淤塞填河,稍遇大雨,上游河水无所宣泄,就泛滥成灾。
髯翁每每目睹水患过后,“举凡环江之屋,倾坏者十之四五,致使老少男女,失所飘零,婴童处子,负携巷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的景象,内心便燃起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宏伟志愿。
为求根治水患,修江治水,髯翁便溯江而上,“穷岁月之跋涉”,经过实地考察,仔细研读“闲披禹贡、桑经、邮注之书”后,最终完成水利著作《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并在书中提出五点水利治理建议:一是“疏壅畅流”;二是“分势防溢”;三是“闭引水为害”;四是“改一水,锁群流”;五是“因时得所”。
然,当髯翁极为兴奋地将所著《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呈与官员时,却被置若罔闻,令髯翁极为愤慨。这些官员们只忙着如何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以便任满时满载而归,哪会去管百姓的疾苦和痛痒。河道得不到整治,惨剧依旧继续上演。
直到髯翁逝后55年,昆明乡绅筹划整治盘龙江,士子林松无意间从朋友处见到《拟盘龙江水利图说》,若获至宝,评书道:“自源至委,凡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及疏之何方,导之有术,亦靡不筹之最当。”尔后,此书也成为后世治理盘龙江水患最宝贵的实证材料。髯翁苦心孤诣所著之书终于为百姓做了一些贡献,算是圆了先生之夙愿。
图:百度
按理说,髯翁所具有的才华、能力以及人脉,外加在大观楼所留的一百八十字长联名震天下,足以让其衣食无忧,但事与愿违,髯翁中年丧妻,晚年穷困潦倒。
据有关史料记载,髯翁回到昆明后,生活极为窘迫,好友圆通寺主持怜悯他的境遇,就让他住在大殿后螺峰山之阳的咒蛟台上,这也是他自号“蛟台老人”的由来。并在蛟台处摆了个招牌“蛟台老人测字占卜处”,以此来营生。
当时来占卜的香客并不是很多,髯翁每日“求百钱不可得,恒数日断炊烟。”故而写诗自嘲道:枕头肚里是秕糠,耗子因何少得粮?咬破任从天替补,空空如也又何妨!
当然,他也并不是没有饭吃,只是拒绝了朋友的周济。每当友人来探望,总是说:“我是过得下去的!”乾隆三十七年,髯翁女婿为尽半子之责,接其到弥勒奉养,后受聘讲学,终老于弥勒。
纵观髯翁先生的一生——
他虽没有如李白、杜甫、王勃等这些大诗人,一生著诗无数,天下闻名,但他却在大观楼题联一副,被后世传颂。
他虽然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这些为官者,生来就想入仕途为生民立命,但他却在目睹盘龙江水患后,执笔著述《拟盘龙江水利图说》以求根治水患,为百姓求一方平安。
他这样的人不求名,亦不求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所留给世人的只不过是一个“布衣诗人”的称号。
而正是他这样的人,给世人留下了最为宝贵的东西。
写在最后:
从前,有人问我:你们云南昆明大观楼是不是有一副“天下第一长联”。
我说:是的。
之后,如果再有人问我,我会答道:是的,它是诗人孙髯翁写的。
主要参考文献:《文化昆明》、《孙髯翁与<盘龙江水利图说>》、《联圣孙髯身世即生卒年考》、《古滇名士——孙髯翁》、《孙髯翁》等
欢迎关注九眼北固楼,一个历史、自然、人文社科的自媒体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