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点一盏心灵的灯

再点一盏心灵的灯

再点一盏心灵的灯

【内容提要】随着 多元化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被日益重视。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心理健康越来越为快节奏生活着的人们所重视。“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被提上学校教育的日程,在学校教育中突显出其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一)现代 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 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的同样多元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科教学中被提升出来。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 在一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上就提出:素质教育即全人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他还明确指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发智育,塑造人格。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1.学习竞争的压力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是活跃的,但由于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升入高中后,课业负担的急剧加重,答案升学的无形压迫,师长的殷切期望,更多的让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其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一旦面临竞争的失利,他们内心的这些积郁就更难以倾泻出去,从而就会出现厌学、孤僻、逆反等心理障碍。

2.人际交往的困惑

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高中生有着更强烈的与外界交往的需求。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加及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被宠爱的位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就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此外,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大多有着对异性的憧憬,好奇驱使他们更向往与异性的交往。一方面,在师长的谆谆告诫下,他们知道这种略带盲目性的情感交流是不恰当的;但另一方面,好奇心与情感的需求又促使他们越走越远。早恋结出的苦果,在校园里时有所见。

3.不良的业余爱好

网络游戏、QQ聊天、“帝国”“传奇”,网络对学生来说具有无比的 力。尤其是一些在学习上不大成功的学生,为了转移学习上的失意,或为了在另一个地方谋求成就感,他们开始迷恋于 。但自制力的缺乏又常常使他们玩物丧志,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而网络中短暂的满足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反 使沉迷的学生无法自我调控,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自我封闭。

(三)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实施的主体,学校肩负着重任。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生活中的抗挫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 ,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专门开辟场地,设立专业心理教师的学校还为数不多。更多的学校是让基础学科的教师兼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科的渗透。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都涉及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内容。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有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语文除了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外,它还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教育中,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主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学生的个体 异为依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引路人。

(一)课堂讨论培养自主、合作

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文以载道”是语文课的基本特色。语文课本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篇课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深浅度,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名篇,都有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的习得及与作者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中来开发潜在的能力,来拓宽知识的容量,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新课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更体现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人文化关怀,它更关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讨论形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 的氛围,创设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多了一份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更好地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自由地表达意见,这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记得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在讨论到作者认为维纳斯正因为无臂才美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异议。看到学生敢于在公开课上表达不同的意见,我趁机因势利导,提问:如果现在有两尊维纳斯的雕像,你会选哪尊?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说:我选择了无臂的那一尊。因为无臂的维纳斯站得正,形体很美,而有臂的那一尊太矫揉造作了。另一位学生则说:我会选有臂的。我觉得残疾的毕竟还是缺陷,不美,比如街上的残疾乞丐。

……学生就此展开了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习得了艺术审美的知识,更呈现出了生命发展的自主色彩,成了一个个有独特思维的个体,创新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在课堂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为学生的讨论创设情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懂得表达个人见解,懂得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发挥出个人的主体作用。

(二)作文教学带动心灵交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的教学形式多样,如每周一篇的周记、随笔、老师命题的作文等。写亲身体验,写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必然要求,这也给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比如每周一篇的周记,很多学生会在那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流露一些真实的想法,而这些情绪和想法往往是学生心理上无法自我调控后的外现。曾经我班的一位男同学在一篇周记上这样写道:“……不过我也有进步啊,从382分到411分,我确实进步了。但是他(爸爸)不会这么认为,他只会说我是倒数的什么啦!所以很困惑,到底我进步了没有?我曾异想天开,幻想着排名从后面一下蹿到前面,为此我努力过,奋斗过,……姐姐很 ,于是她像一座大山般挡住了我,压在我身上,压力很大,……我在学校和家里完全不一样,在学校,开朗外向,爱说笑;在家里,沉默寡言,于是老爸就认为我内向,没用,我也随他怎么想。……”当时我很震惊,我从不知道这个平时和我们有说有笑的男孩心里藏着那么多的苦恼。于是,我立刻在周记上对他的进步加以了大肆的肯定。发下周记的那天,我就特别留意他看周记时的反应。看到他看完我的评语后惊喜而又羞涩的表情,我知道鼓励起作用了。中午我特意很早到教室,拉他到阳光温和的走廊上后,我再次表扬了他的进步,并特别指出这次的答案比上次月考要难,在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有这样的进步是非常难得的。看到他脸上再次浮起愉快的笑后,我趁机向他问起在家里与父母、姐姐沟通的情况。从谈话中得知,其实父母和姐姐还是很关心他的,只是由于长时间成绩不好造成了他内心的自卑和对父母的愧疚。于是我告诉他,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关注你的学习也是爱的一个方面,应该理解父母;姐姐的 只能说明你也可以很 ,只要找到以前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你一定也可以 ;即使考得不好也没关系,人生的奋斗不是一锤定音的。

经过这一番谈话后,男孩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了很多。

其实,这种从周记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处理的方法很多班主任早已在做,但语文学科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优势上,是其他学科教学难以企及的。因为语文更具感性,学生更愿意在作文时倾吐心声,所以语文教师在批改这些文章时,就应更真诚地给予他们理解,并且及时对他们的问题作出处理,或给出建议性的批语,或面对面的谈心,以帮助他们及早走出心理困惑。

此外,在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中,除了按大纲进行常规的写作训练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命题。比如高二分班后,因为彼此的陌生,很多学生还一直停留在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中,与新同学的交往显得羞涩、封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给出这样的作文题:“我班的这个陌生人”。作文出来以后,有的同学惊喜地发现,就在自己还沉迷于过去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注意自己了。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交往热情,同学们纷纷去打听谁注意到了自己,并且进一步去观察班级中那些自己陌生的人。短短的几个星期时间,在这样的不断寻找和发现中班级形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大集体。人际交往中的被重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鼓励了学生交往的热情和生活的积极性。

作文的讲评也同样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作文讲评中朗读佳作无疑是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很好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哪怕只是一段话,一个思想的火花,只要在同学的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那都是一种切实的成就感。就在完成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刚好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那节课上,当我读到一位平时作文能力并不突出的女同学的文章时,我发现她虽然羞涩地趴到了桌上,但她的眼光却在关注着同学对她注意。。于是,读完作文后我破例特意再强调了该同学的名字,看到同学们再次向自己投来赞赏的目光,她的脸上焕发出一种极度喜悦的光彩,她尝到了成功的愉悦。不可否认,这种成功的愉快情绪的体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也是学生积极、自信的强大动力。

(三)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 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挫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 有关读物,加强阅读指导。例如到了高一的后学期,我注意到所教的一个班级内有为数不少的男同学沉迷于一些质量极低的武侠 ,或是情意绵绵的漫画书、网络 中,严重影响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投其所好,收集大量的资料,专门上了一节“武侠言情评说”课,专题向学生 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一批 的 家及他们的部分作品。通过作家的介绍,作品的对比,内涵的揭示,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作品,什么才是健康的爱情,也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去选择好的读物。然后我乘机向学生 了一些知识性、哲理性兼备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 学生走上正确而健康的阅读之路。

此外,教师在教学间隙根据学生的情绪反映及时地穿插阅读指导,往往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高二上学期,由于期中答案的失利,部分学生承受了来自同学、家长、老师的无形或有形的压力,情绪陷入低谷。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对生活产生了怀疑,丧失了进取的勇气。看到这种情况,我特意找来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周国平的《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成为你自己》、《精神栖身于茅屋》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写出阅读感言。一位同学在她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终于相信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所以我要坚守铅笔的原则。我在奋斗,或许最终我还是会一无所获,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已经奋斗过了!”思想的火光中闪耀着理性的思考,阅读给她带了心灵的安慰,精神的鼓舞。这样的熏陶比起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成熟的 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所以即便只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求语文教师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有着一颗热情、平等、宽容的心,随时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魏书生老师就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深深感到,一个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 的需要,是 利益的需要,是 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本文只是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对语文学科渗透的形式是多种的,途径是多样的。文中提及的做法还只是一种浅尝,真正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要深挖的做法、理念还很多,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我觉得语文教师只有在切切实实的教学工作中,把握语文这一工具本身所固有的文化特性,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再点上一盏心灵的灯。

[参考文献]:

[1]中华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教育出版社,2003.04.

[2]王传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3.04.

[3]张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站,2005.06.

[4]王建武.试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站,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