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一炬(汉语成语)
付之一炬,汉语成语,拼音为fù zhī yī jù,意思是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付之一炬是中性词。出自《万历野获编·尚衣失珠袍》。多用于表示野蛮;残暴的行径。一般作谓语。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
中文名付之一炬
fù zhī yī jù
付之东流、付之丙丁
commit to the flames
指用火烧毁。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
寓意
阿房宫最终的结局和秦王朝一样悲惨,被一把火焚毁了。阿房宫是秦王朝自掘的坟墓,埋葬了秦人的骨肉,化为一片焦土。六国和秦的灭亡,那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后来的统治者应该从它们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一定要爱民安民,莫要“哀之而不鉴之”,那样,“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普通人也要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及时修正,完善自己。
运用
成文用法
付之一炬在句中作谓语。 多用来指一把火全烧光了。
运用示例
宋·苏轼《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 “不须更用博麻缕,付与一炬随飞烟。”
宋·范成大《时叙火后意不释然作诗解之》:“清贫往往被鬼笑,付与一炬相揶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尚衣失珠袍》: “……则故称遗漏,付之一炬,以失误上闻,不过薄责而已。”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所有搜出来的各书,一律放在江宁府大堂底下,由康太尊亲自看着,付之一炬。”
天津作家协会蒋子龙《阴差阳错》:“今天,我把自己的全部作品付之一炬,把自己从文的念头也烧个干干净净,向受我牵连的人赎罪。”
当代作家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姚石子》:“……检理什物,借券满一小箱,都付诸一炬。”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付之一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1]
辨析
“付之一炬”的近义词有“付诸东流”“付之丙丁”等。“付诸东流”即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付之丙丁”指用火烧掉。
“付之一炬”与“付诸东流”有别:“付之一炬”侧重财产物品毁灭掉;“付之东流”多用于前功尽弃、努力白费、希望落空。
灯谜
纸船明烛照天烧。
典故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国势日颓的晚唐时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他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早年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丝毫未减,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努力探索治理国家的方略。
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那时唐敬宗沉湎酒色,酷爱游猎,非常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捕捉狐狸,宫中称之为“打夜狐”。同时,敬宗迷信道术,派人四处寻仙访道。此外,他又大兴土木,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了《阿房官赋》,讲述秦朝富丽堂皇的阿房官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的事,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一处,称为“六国宫殿”。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九年,他征发七十万刑徒,在西周丰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阿房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殿基夯土台址东西长两千五百米,南北长一千米。相传,阿房官大小殿宇共七百余所,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曲折回环,屋檐翘起似鸟嘴啄食。这些楼阁随地势而建,聚集对峙,有几千万座。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其规模之大,耗资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官室住遍。秦始皇到死还没有把阿房宫修完,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
秦王朝残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剥削导致了农民起义。楚霸王项羽率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一把火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烧为灰烬。据《史记》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被项羽付之一炬,秦王朝也土崩瓦解了。
参考资料1.付之一炬·千篇国学
2.付之一炬·汉典
3.付之一炬·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