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钟麟(谭钟麟简介)

谭钟麟(谭钟麟简介)

1904年,清末举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标志着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终点。

然而,有一个人却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

>谭钟麟(谭钟麟简介)

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之后在4月的殿试中,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至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也改变了母亲的命运。

他就是民国大人物、被称为“湖湘三公子”的谭延闿。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也是一位清朝高官。

可他的成就不是来自于父亲,而是来自于他那个通房丫头出身的母亲。

卑微的身份

一切要从这个女人苦命的出身说起。

她姓李,具体名字不祥,就叫她李氏。

李氏是贫苦人家的女儿,为了生活去大户人家做丫头,来到谭府之后,她被安排照顾老夫人。

李氏当然知道,做下人就必须懂规矩。

所以她十分低调,不管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能动手干活绝不多说一句话。

她时常听到别的丫头议论老爷,老爷名叫谭钟麟,是咸丰六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

丫头们都在幻想老爷有一天能看上自己,算是山鸡变了凤凰。

只有李氏不去想这些,埋头做好自己的事,老太太吩咐做什么就做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样,颇受老太太喜爱。

一次偶然,李氏吸引了谭府当家人谭钟麟的注意,自己府上竟有这么漂亮的丫头?

见了李氏一面他心如火燎,就找了个机会,和李氏发生了关系。

李氏并不求名分,她接受自己“通房丫头”的身份。

虽然不好听,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

老爷告诉李氏:要纳她为妾。

不久之后,李氏以不一样的身份,二次进入谭府。

她明显感觉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从正室和其他小妾的眼神里,射出来的那种刺骨寒冷,一直伴随着她。

于是李氏告诉自己:不要惹事,千万要低调。

很快,她的肚子越来越明显,盯着她肚子的,除了谭钟麟,还有其他的夫人们。她们不想李氏夺了自己的位置,只要李氏生下的是一个女儿,那么自然就会受到冷落。

现实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贵子降临,命运也改变

1880年1月25日,李氏生下了一个男孩。

对于谭延闿的出生,有这样一段描述:

据说,当夜谭钟麟入睡时,竟梦见晚清大臣何凌汉,恰好此时谭延闿出生,谭钟麟惊醒而坐,还没等缓过神来,隔壁房间就传来一声男婴啼哭。

顿时大喜,看来这孩子不是个普通人!

谭钟麟给儿子取名谭延闿,字祖安,号无畏。

说回这何凌汉,他正是嘉庆十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官员。

谭钟麟坚定地认为,儿子是探花转世,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从那以后,谭大人便亲自教育儿子,打从会拿笔开始,就得背四书五经。5岁那年,谭延闿就进入私塾读书,除了学校的学习之外,谭钟麟还会强压很多任务。

尽管谭钟麟给了儿子很大压力,谭延闿骨子里刻着父亲的基因,求知欲非常强,爱学习,自然不会抵抗。

还从父亲的强压式学习中不断进步。

当时他的学习任务是,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别的小伙伴都在外面玩游戏,他却靠着墙壁背他的“之乎者也”。

如此寒窗,非意志坚定之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历史给了谭延闿一个机会,他抓住了,自然就可以成功。

没有人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怎样,甚至他的母亲此时还饱受欺凌,在家里一丁点的地位都没有。

李氏的身份还是丫头,也就是说她不仅要伺候老爷,还要伺候正室夫人,每次夫人都瞪着她,李氏也只好把头低下继续干自己的活儿。

用餐时,她被禁止上桌,只能站在一旁服侍老爷和夫人,等到所有人都吃完了,她才有资格去偏厅吃饭。

儿子谭延闿出生之后,李氏在家里的地位稍微更高一点,但吃饭不能上桌这个“规矩”依然没有破。

而且持续了整整24年。

为母读书,少年崛起之路

期间,李氏又生下两个儿子。

地位依旧低下。

儿子谭延闿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很懂事,也知道母亲此时的身份,他不恨父亲,也不恨正室太太,他只恨这个时代。

于是,他发下重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当然光发誓永远不够,背后还要付出很多努力。

谭延闿本身极具天分,学习精通,11岁那年,就开始学八股文,比一般的孩子提前了一两年。

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就连光绪帝师傅翁同酥,都忍不住赞叹他为“奇才”。

13岁,谭延闿参加长沙“童子试”,竟一举夺得秀才。

谭钟麟兴奋地大喊“真不愧我儿”,李氏也暗自高兴。

虽然此时李氏还是不能上桌吃饭,但家里人看她的眼神,明显多了几分温和,谭钟麟将谭延闿视为家族希望,作为母亲的李氏,将来大可母凭子贵。

谭延闿到了适婚年龄,和所有官二代一样,要与非富即贵的富家女“联姻”。

不久,他的身边有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方榕卿。两家是世交,长辈们很快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许一人一生,白首不离

1895年三月三日,谭延闿和方榕卿在南昌结婚,九月,就带着妻子从长沙去往广州生活。

谭延闿为人重情义,对妻子也是如此。

在那个年代下,能够忠于一次婚姻的男人,屈指可数。

读懂了丈夫的秉性,妻子当然也愿一生相守,无论丈夫是仕途得意,还是遭受挫折,她都始终站在谭延闿身边,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两人夫妻恩爱,生下六个孩子,日子平淡且幸福。

三妻四妾的年代,他一生奉行一夫一妻的原则,正是来自于母亲。

因为他看过男女在封建婚姻中的不平等,才立誓,以后千万不可辜负妻子,也需要为婚姻负责。

他的想法在如今看来,也值得赞扬,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另类。

谭延闿在外面忙碌,方榕卿总会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妥当,每次他出远门想要交代一番,却发现妻子已经想在了前面。

不过,谭钟麟在闲时,也会分出时间给家人。

谭钟麟年迈,辞官在家中安度晚年,谭延闿陪伴他,父子俩从未如此亲近过,谭钟麟此时才真正像一个父亲,对儿子谆谆教导。

学习方面,谭延闿更不敢放松,因为接下来的考试,他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二十四年终逆转命运

1904年,也就是谭延闿24岁那年,他参加清末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高中会元,打破了湖南省两百年未出过会元的纪录。

消息传到谭府那天,全家上下顿时沸腾,尤其是老爷谭钟麟,表面平静,内心早已经如潮水般翻涌。

自己的期待成真了,当年那个梦也成真了!

那天,到了吃饭时间,李氏像往常一样,立在饭桌旁听候差遣,结果老爷谭钟麟却大手一挥,对李氏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一起上桌吃吧。”

李氏听到这句话愣了一下,因为二十多年来,她从未想过,竟然会有这么一天!

等到佣人为她搬好凳子时,她才缓步坐上前,泪水也止不住地掉落。老爷此时也高兴,看李氏的眼神满是温柔。

看到母亲在饭桌上有了一席之地,谭延闿也忍不住欣喜。

他这才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一个女人的命运只有靠儿子来改变……

此次科举,原本指名谭延闿为状元,他的文章受到所有主考官的大赞,结果就在禀报给慈禧时,发生了意外。

慈禧看完文章后,也十分欢喜,但是看到谭延闿的名字,马上告诉身边人“这个人不可以做状元。”

原来,慈禧看到谭延闿的名字,就想到了那个差点变法成功的谭嗣同,加上他才华横溢,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此人有见识有雄才大略,将来恐怕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还将谭延闿降为了二甲三十五名。

虽然慈禧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但谭延闿很清楚背后的原因。

自古忠孝两难全

1911年,谭延闿迎来政治生涯的开端。那一年武昌起义后,谭延闿担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之后被推举为湖南省都督。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且发表《讨袁檄文》,轰动一时被袁世凯撤都督一职。

然后流落各处,心中火焰也并没有熄灭,直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讨袁浪潮再度掀起,谭延闿参加护国运动。

1916年,他就恢复了湖南省督军、湖南参议院议长的职位。

可当时他家中迎来变故,他的母亲李氏病重。

儿媳方榕卿守在身边,眼看婆婆时日不多,她本想将这个消息告诉谭延闿,但考虑到丈夫的前途,就瞒了下来,自己一个人在婆婆病床前照顾她。

可李氏的病已经非常重了,不久,还是不治身亡。

夫人只好告诉谭延闿,听到噩耗的谭延闿悲痛万分,当他丢下手上的事情赶回家时,没能见到母亲一面。

谭延闿发誓,一定要为母亲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的母亲本就是丫头出身的妾,在家里地位极其卑微。

想要办一场风光葬礼,可谓是难上加难。

为孝我愿身先死

出殡那天,按照宗族的规矩,但凡不是正室身份,出殡时要走偏门,不能走正门。

就在抬棺队伍要过偏门时,谭延闿拦下,执意让队伍走正门过。

一些年长的族人出来与谭延闿争吵,但谭延闿据理力争,今天无论如何自己也要让母亲从正门走。

争吵了许久,谭延闿见他们仍不松口,便翻身躺倒在母亲的棺木之上,然后大喊道:“今日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你们不愿承认母亲是家族的人,那我谭延闿是吧,今日就是我谭延闿葬礼,我有资格走正门吧!

全场一阵哗然,族人再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命抬棺队伍从正门过,谭延闿就这样不顾一切,敢于冲撞宗族规矩,不惜诅咒自己,为一生卑微的母亲,夺得了最后的尊严。

这就是旧社会,它的腐朽总能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像李氏这样的“牺牲品”还有很多,他们没有一个状元及第的儿子,甚至连站在饭桌的资格都没有,一辈子苟活,不懂尊严为何物。

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感觉到当年“变法君子”们,有多大勇气,他们不仅仅是在和一个朝廷对抗,更是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抗。

此时的谭延闿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闭上眼睛,任它眼泪横流,棺木晃晃悠悠,载着他和母亲的遗体,走向朦胧的远方……

余生此心只有一人

1918年6月,夫人方榕卿身染重病。

此时谭延闿正准备三次督湘,与督军张继尧对抗,形势万分严峻。

方夫人明白其中重要性,于是再次选择隐瞒,直到方榕卿在上海病逝的那年冬天,家人才告诉谭延闿。

方榕卿临终前留下遗憾,让谭延闿好好养育儿女。

谭延闿哭的不能自已,发誓:这辈子绝不再娶!

为了悼念亡妻,一向喜欢美食的他竟然吃了一百天的素。可当时军机紧急,谭延闿没能料理夫人的丧事,在他心里这是一辈子的遗憾。

后来,谭延闿与孙中山因事业结交,孙先生对谭延闿极为器重,并且考虑到谭延闿还在中年,便劝他续弦。

当时宋美龄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孙先生便有意把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宋家也同意。

结果谭延闿却迟迟不给答复,其实这个时候,他正想着如何拒绝。

几天之后,谭延闿带上一份厚礼来到宋家,进门之后就在宋老太太面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叫了一声“干娘”。

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但也瞬间明白,谭延闿并没有娶宋美龄的意思。

既然认了宋老太太做干娘,那么宋美龄就是他的干妹妹,结为夫妻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决意拒绝年轻貌美,又有权势的宋家女儿,可见谭延闿的骨气,以及对夫人的爱。

孙先生虽然表示遗憾,但对谭延闿更是敬佩。

谭延闿一生坦荡,为救国事业奉献满腔热血,同时也信守诺言再未续弦,他是晚清第一个奉行一夫一妻的男人。

他对妻子的情义,和对母亲的孝行,传颂至今,也让人不由得佩服!

若生在现代,谭延闿此人也应该是铮铮汉子。

李氏生下这样的儿子,是她的福气,尽管前半生受尽轻视,也值得了。

有人说李氏一直在隐忍,实际上也并没有“隐忍”一说,她又不是图谋大事,哪有什么隐忍?

只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已,况且她也不知道儿子将来会不会有出息。

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如今看来确实令人生畏,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可在很多偏僻地区,仍然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恶劣思想。

文化需要传承,但人类文明不管怎么发展,人永远应该、也必定是生而平等吧。

创作不易,点个赞支持下吧

关注作者,为你品读民间、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