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松(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

蒋新松(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

蒋新松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

蒋新松,生于1931,逝世于1997,男,江苏省江阴人。原沈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共党员。1951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1952年9月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9月因国家教育部撤销派遣计划,返回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56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65年9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3月逝世。

中文名

蒋新松

籍贯

江苏

出生地

江苏省江阴

性别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31年8月3日

去世年月

1997年3月30日

职业

科学家

毕业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

人物信息

蒋新松

蒋新松,江苏省江阴人,1931年8月生,1997年3月逝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6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器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的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刊物《信息与控制》、《机器人》主编,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 )生产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高级机器人研讨会,人和控制论1998年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国际高级机器人研讨会,北京国际CIMS讨论会。[1]

个人简历

蒋新松

1931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江阴县人,中共党员。

1951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

1952年9月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后因国家教育部撤销派遣计划,

1953年9月返回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6年9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965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7年3月逝世。

生平介绍

蒋新松193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北大街的一个贫民家庭,七岁上学,聪明好学,连跳两级,十岁就小学毕业了。他有一张毕业照,鹅蛋脸,宽额头,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自信和憧憬。他又到照相馆把照片放大,意气豪迈地在背面工工整整地写上一行字:“一个巨人在成长”。

1937年,抗战爆发,刚上小学的蒋新松和姐弟跟着母亲、亲戚避难到苏北扬州乡下。蒋新松后来回忆道:“我的童年是苦难的……我多次看到日本兵惨无人道的杀人场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饱尝了亡国的痛苦,我开始懂得了祖国的含义。”1942年秋,蒋新松考入江苏省立南菁中学读初中。他爱好数理化和文学,喜读中外科学家传记。有次在作文《我的志愿》中写道:“我的志愿,就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发明家,做一个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由于家境贫寒,1946年辍学到纱厂当学徒。已读南菁高一的十五岁的蒋新松从此挑起了负担家庭的重担。一年后工厂倒闭,重读南菁高中。

1951年,蒋新松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控制与远程距离控制研究所,负责设计数字计算机的记忆装置。他工作出色,和其他三个年轻人被称为“四小才子”。不料,1958年春,蒋新松说了一些真话,被宣布为“右派分子”。他含泪写信给当医生的妻子,提出离婚。妻子的回信忠贞而坚强,他为之震撼,马上以感激之情复信:“无论我面前的路多么遥远,多么艰险,一定要实现当科学家的梦想。”当年春,蒋新松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干完重活,晚上倒在炕上,腰酸背疼,他坚持爬起来读书学外语,相信今后回到科研岗位肯定用得上。1962年,蒋新松的右派帽子摘掉了。他发奋工作,完成了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论文,国外专家普遍看好。1963年,蒋新松被派到西北,任兰州炼油厂自动化试点工作小组组长,这期间他的开创性论文,比日本同类成果早两年。1965年,蒋新松主动要求调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他和妻子、儿女一家四口挤在14平方米的斗室里。1967年在鞍钢,蒋新松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调试冷轧钢准确停车装置。当时,用于调试的可逆冷轧机中国只有一台,一旦失败,就会造成冷轧机损坏和中国冷轧钢板停产。蒋新松处境维艰,他既是鞍钢调试任务组组长,又是受到研究所部分人攻击的“摘帽右派”。结果,试验一次成功!在热烈的掌声中,身受荣辱煎熬的蒋新松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取得了冷轧钢准确停车、复合张力、自适应厚度三项自动化成果,后来在1978年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60年代末,日本已经在许多领域应用了机器人,而70年代的中国,谈起外国的机器人时,好些人还像听遥远的神话。但蒋新松已开始密切关注机器人的发展。1972年,职称为助理研究员的蒋新松和其他两人联名起草《关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报告,连夜冒雪乘火车上报中国科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建议,然而被否决了。1978年,蒋新松起草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赴京参加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他贴海报、办讲座,大力宣传机器人的广泛用途。同年10月,蒋新松晋升为副研究员,后又被任命为机器人研究室主任。1980年2月,被中科院任命为研究所副所长,7月提升为研究所所长。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的“863”计划,蒋新松担任自动化技术领域组长。1983年,在国务院对策会上,蒋新松提出建立亚洲最大的机器人研究开发基地,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他带着调研组,奔波国家十多个部委,二十多个省市,多次出国考察,把水下机器人定为主攻方向。1986年,机器人“海人一号”在南海深潜成功。1987年,可深潜200米的“金鱼二号”在吉林丰满水电站水底观测取得满意效果。

1987年开始,蒋新松担任中国高科技领域专家委员会“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专家,连任四届。从1986年到1994年,蒋新松负责的研究所成果累累:5项获国家级奖,46项获省部级奖。他个人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称号,中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5月,63岁的蒋新松成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逝世一年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长篇报道蒋新松的事迹,誉之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及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决定:号召中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学习。科技部长朱丽兰说:“蒋新松绝对是个科技帅才,是个难得的战略科学家。他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巨大贡献

蒋新松

从1980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4年,一生中为国家的自动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任所长后,蒋新松从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我们的对策,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中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1979年11月,“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得到了中科院职能部门的初步认同。他组织队伍协同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于1985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获首航成功。这一“突破口”的选择具有历史意义,为中国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本着“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的原则,在国家“七五”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大胆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地开发出系列的水下机器人产品,用于中国海上石油开发,解决了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建成了中国唯一能提供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

由于他在自动化领域的远见卓识,他被选定为86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第一任首席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组织起了中国的机器人研究队伍。为了国家利益和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他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把原规划到2010年的水下6000米机器人研制目标,提前到本世纪内完成。潜深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8月顺利地完成了太平洋深海性能试验,1997年5月在南太平洋成功地完成了海底探测任务。使中国拥有了海底勘测的技术手段,支持了由联合国准予的,15万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海底的探测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把中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推向了当今世界一流水平。 他的另一个成功之作是卓有成效的组织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攻关。 他还不断开辟中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新领域,他创建了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成为中国唯一的机器人技术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为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提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新里程,现在,焊接机器人等产品已在中国大量企业中得以使用。[2]

获得荣誉

蒋新松的一生是为科学而献身的一生。他坚持在鞍钢生产现场奋斗10多年,先后研制成功生产现场急需的1200毫米可逆冷轧机的准确停车、复合张力调节和自适应厚度控制三项成果,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他作为中国机器人研究开拓者之一,在中国率先开展机器人研究,领导并直接参与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研制;领导开发出水下机器人产品系列及新型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品,创建中国水下机器人产业;组建机器人示范工程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参与国家863计划的制定,连任四届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为中国CIMS和智能机器人研究发展和跻身世界行列做出了成就和贡献。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专家、中国工程院的“中国工程科技奖”。

人物评价

蒋新松雕塑

蒋新松,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战略科学家,他在机器人研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蒋新松敬业爱国,拼命工作,最后积劳成疾。他的一生有许多闪光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对待生命质和量的态度,从来都是人生观的反映。蒋新松曾经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夙愿。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这是何等豪迈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誓言。

     

蒋新松的生命质量观,实际上是把个人的生命同祖国和科学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自我生命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的高度统一。自我生命价值是个人生活对自身的意义,它表现为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发展价值是个人生命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它表现为个人生命活动对社会的贡献。人生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来讲更是如此。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要靠他人、靠社会。但一个人越少向外索取,越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越有的生命价值。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   

参考资料

1.蒋新松·新浪网

2.科学时报(2005.6.23):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知识创新:打造先进制造领域的国家基地(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关键词:蒋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