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草(莎草科藨草属植物)

藨草(莎草科藨草属植物)

藨草莎草科藨草属植物

藨草,挺拔直立,色泽光雅洁净,主要用于水面绿化或岸边、池旁点缀,较为美观,也可盆栽庭院摆放或沉入小水景中作观赏用。全草入药,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等症;秆可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莲座状叶丛榄绿色。叶面有横向银灰色条斑,叶背有白粉,缘有小锯齿,复穗状花序从叶丛中伸出,小花序扁平。抗寒耐湿,为湿生植物。喜生于潮湿多水之地,常于沟边塘边、山谷溪畔或沼泽地,成片出现藨草占优势的群落。《新华本草纲要》:具有健胃的功效。用于食积气滞、呃逆饱胀。孕妇及体虚者勿用。

拉丁学名

Scirpus triqueter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莎草目

亚目

2003年APG II 分类法将原来分在莎草目、帚灯草目、谷精草目和鸭跖草目中部分科合并为禾本目

莎草科

藨草属

中文学名

藨草

别称

野荸蔼、光棍子、光棍草

二名法

Scirpus triqueter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挺水草本植物,具长的匍匐根状茎。秆散生,粗壮,高20-100cm,三棱形,基部具2-3个叶鞘,鞘膜质,最上一个鞘顶具叶片。叶片扁平,长1.3-5.5cm,宽1.5-2mm。苞片1枚,为秆的延长,三棱形,长1.5-7cm,恻枝聚伞形花序假恻生,有1-8个辐射枝,辐射枝三棱形,棱上粗糙,长达5cm,每辐射枝顶有1-8个簇生的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6-12mm,3-7mm,密生多数花,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4mm,膜质,黄棕色;下位刚毛3-5条,与小坚果略等长,有倒刺;雄蕊3;花柱短,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平凸状,长2-3mm,成熟时褐色,具光泽。花果期6-9月。

莲座状叶丛榄绿色。叶面有横向银灰色条斑,叶背有白粉,缘有小锯齿,复穗状花序从叶丛中伸出,小花序扁平。秆散生,三棱形,聚伞形花序假侧生,有1~8个辐射枝,辐射枝三棱形,顶有1~8个簇生的小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溪塘边、沼泽地及低洼潮湿处。成片出现藨草草占优势的群落。

资源分布:除广东、海南外,中国各地区均有分布;俄罗斯、欧洲和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有。

培育繁殖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3-4月份在室内播种,用盆装入培养土并整平压实,后将催好芽的种子撒播在上面,然后洒上一层细纱或土复盖种子,再将播好种的盆浸入水中。保持室温20-25℃,20天左右即可发芽生根。无性繁殖在清明节前后,把越冬苗从田或盆中挖出,把土抖掉,用枝剪或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丛,每丛8-12个茎芽,进行栽种。露地栽培,选择水景区适合的位置,在地面上挖穴栽植,株行距30cm左右,如肥沃地(池),当年即可旺盛生长连成片。

盆栽,选用无泄漏地水盆,每盆栽8株左右,保持25℃左右温度及浅水(1-3cm)15天左右即可发芽。在生长发育季节时,应及时清除田中、盆中杂草,初期水浅,中期深水,后期浅水,以促使地下茎越冬芽地形成,提高来年的繁殖系数。生长期内需施1-2次追肥,冬季要清除枯叶。病虫害防治,病害为叶斑病,用多菌灵1000倍叶喷雾于叶面均可。虫害用敌百虫、敌杀死等1000-1500倍液喷杀均可起到杀虫的效果。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开胃消食;清热利湿。主饮食积滞;胃纳不佳;呃逆饱胀;热淋;小便不利[1]

需要注意:孕妇及体虚无积滞者慎服。

园林价值

适于盆栽观赏。

饲用价值

适口性劣等,幼期马、牛、猪、羊乐食。藨草质地柔软,产量高。可利用期为6~8月,供青饲。粗老之后纤维多,饲用价值降低。由于生长在水湿地或浅水中,造成收获和放牧的困难,故未被广泛应用。全株除刈割饲用外,是造纸和编织(编席、编帽子、编坐垫)的原料。

诗歌

藨草文/水写苍茫

像草中的流浪汉,游荡

落脚于草原的小溪边、沼泽地

光光的一根杆,叫你做光棍草

可是呵,你也有心情

却忙着藏进草原的土里

那很长的匍匐根状茎

自己再无情的寄托?

就将生命去织席、编草鞋

奉献是这样的美感

其实,还有更高的选择,能治病,还能造纸

我用这个诗篇,写在你前仆的身上

留给你的伙伴……

2008年11月12日

参考资料

1.《中华本草》:藨草·中医世家

关键词: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