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历(黄帝历2023是第几年)

黄帝历(黄帝历2023是第几年)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天分为24个节气。

>黄帝历(黄帝历2022是第几年)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指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谷雨:雨生百谷。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等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来临。小暑: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开始。处暑: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增多。冬至: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黄历

黄历,即黄帝历,相传为黄帝创制,为中国最早的历法。因为黄历的使用范围很广,在上古时期通行时间又很长,所以人们以后也把其他历书习称为“黄历”,并且这一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黄历的制定以天象观测和农时经验为基础,是一种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以子建月,也就是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黄历对于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后世历书的基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也加入了诸如吉凶、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等迷信的内容,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禁止,然而这些内容在当今的历书中依然流行。在历法中还有一个“皇历”的概念,经常与“黄历”相混淆,“皇历”指的是官方颁布的历书。唐文宗大和(又作“太和”)九年(835年),皇帝下令编制了中国最早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且规定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同时由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为“皇历”。

“黄历”与“皇历”的原本含义截然不同,但是由于都用作历书的代称,两者读音又相同,所以后来就被混同起来,当今提起传统历书的时候,有时写作“黄历”,有时又写为“皇历”,但是都脱离了原来的含义,变得不相区分了。

阴历与阳历

按月相周期来排定的历法,叫作太阴历,简称为阴历;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而设置的历法、叫作太阳历,简称为阳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球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叫作白道: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叫作黄道。白道与黄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两次,用时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这是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天文学上称为“恒星月”。而当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时候,地球的位置因公转也发生变动,因此,月球从朔到望,实际所需的时间是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这一时间称为“朔望月”,也就是阴历的一个月。

现在通常所说的阴历指的是夏历,因于农时密切相关,所以又叫农历,但是夏历有闰月的设置,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阳历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分为平年和闰年两种,闰年比平年多出一天。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格里历,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历法,因而又称之为公历。阳历的一年实际上并非刚好是365日,而是365.242199174日,因此每四年设置一次闰年,这样就将年度的平均时间修正为365.25日,但仍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每一百年再减少一个闰年,而每四百年再加回一个闰年,最后修正为365.2425日,这样出现一天时间的误差大约需要3000年,可以说是已经相当精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