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须(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参须,中药名。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C.A.Mey.的细支根。野生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现辽宁、吉林广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效。常用于咳嗽吐血,口渴,呕逆。
中文名
参须
人参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原始花被亚纲
伞形目
五加科
人参族
人参属
人参
植物人参的细支根及须根。
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山西
9月中、下旬
主治
用于咳嗽吐血,口渴,呕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泡茶。
采集加工
9月中、下旬收获参根时收集,加工成白直须、白弯须、红直须、红弯须等药材规格。[2]
形态特征
参须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生者1片五出复叶,3年生者2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2-3mm;花萼绿色,5齿裂;花瓣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5-9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2颗,乳白色,直径4-5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野生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现吉林、辽宁栽培甚多,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
各家论述
1.论参须药性偏于下行降泄张石顽:"参须,治胃虚呕逆,咳嗽失血等证,亦能获效,以其性专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证,每致增剧,以其味苦降泄也。"(《本经逢原》)
2.论参须功效与人参、参条的区别。
3.吴仪洛:"参须,生津补血。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须,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本草从新》)
4.张山雷:"参须论其质地本与人参无所同异,但辽产、高丽产,一清一温,亦当分别主治,方不贻误。其为参之余体,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较巨者,形如北沙参,如怀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则如丝如发,几于气味俱无,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养液之用耳。若阴虚火升,肝胆之阳上炽,用此潜阳降火,尤为相宜。"(《本草正义》)
参考资料1.人参·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中药材:参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