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最早指的是「不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最早指的是「不越雷池一步」

大家好,关于不越雷池一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不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最早指的是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不越雷池一步是什么意思

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古地名,现今位于龙感湖水域。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追根溯源。昔日的“古雷池”便是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境内。

《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扩展资料

典故

公元325年,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驾崩,5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嗣位,是为晋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临朝施政。庾太后以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等大臣辅政,国舅庾亮为执政决策者。但是,庾亮十分专权,经常疑忌历阳内史苏峻、荆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约等外镇大将有谋反之心。

其中,祖约自恃资深望高而未能成为顾命大臣,常怀满怀怨愤,而苏峻因平叛有功,威望渐高,且兵精卒锐,镇守着江北,也渐生异志。为此,庾亮遂任命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生变

公元327年秋,庾亮征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想以此解除其兵权。

苏峻怀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于当年11月联合祖约举兵反叛。镇守武昌的温峤闻讯后,欲发兵东下守卫京师建康(今南京),可庾亮担心温峤东下勤王,西线防务空虚,荆州刺史陶侃会乘虚东下,与苏峻、祖约东西呼应,危害更大,遂赶忙派人致书温峤,阻止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地,不要越过雷池而东进保卫京师。

最后的结局是,由于庾亮缺乏识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而阻止了温峤的东下勤王之举。此举导致公元328年,苏峻自历阳(今安徽和县)至横江(今和县东南)渡江,攻入建康,庾亮只好投奔温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敢越雷池一步

雷池是什么为什么不越雷池一步

雷池是古代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县西南。“不越雷池一步”本义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多指保守、拘泥。或指对手不敢随便来侵犯。这句话后演化为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

雷池是什么为什么不越雷池一步

出处是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后演变为成语。

人们习惯用“不敢越雷池一步”形容墨守成规、不敢推陈出新,难以适应局势的变化,总把行动控制在可操纵范围内的做法。

“不敢越雷池一步”告诫人们要遵守某事物的规律,在允许的范围和界限内活动,一旦超出便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或承受“跨越”的后果。

展开全部内容

--

绝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绝不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分享了有关于绝不越雷池一步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 :绝不越雷池一步

【拼音】 : 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解释】 :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成语故事】

苏峻和祖约联军,相当于只有一“车”一“马”,无奈孤注一掷,直扑建康。朝廷的“车”、“马”、“炮”无一受损,可是分散各地,庾亮却都不允许回头救援,只剩下“相”、“仕”“兵”苦苦支撑。

于是叛军轻松地吃掉一个个棋子,步步逼近老“帅”。庾亮反复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吃后悔药。

没有主动进攻庾亮后悔不已

苏峻起兵时,任尚书左丞(负责纠察工作)的孔坦对王导说:现在苏峻军队还驻守长江西岸,朝廷应扼守西边当利渡口,阻止苏峻渡过长江。敌人兵少,我们人多,一战可以决出胜负。如果等到苏峻军队渡过长江,我们将难以抵抗,大势去了。

王导赞同,相当于把敌人扼杀在摇篮之中,转向庾亮建议。庾亮不听,说:大军如果去渡口,建康将成为一座空城,苏峻可能直奔建康。

但自古以来,北方进攻建康最方便一条路就是从当利口渡江南下。庾亮的想法如同女孩的心思,让人猜不明白。

苏峻一边在等待祖约的军队会合,一边投石问路,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作为先头部队,渡江作战。

事情出奇的顺利,韩晃很轻松地攻陷长江东岸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夺取了食盐、粮草。接着攻陷南边的于湖,残忍地屠城。如同只有一匹“马”,居然连吃朝廷几个棋子,朝廷军“呆傻”得像稻草人一样。

当年王敦反叛,找的口号是“清君侧”,苏峻打的.旗号是“兴复皇室”。司马氏的宗室贵族正生活在庾亮的“魔爪”下,听到苏军渡江,如同听到亲人消息,喜极而泣,全部逃出去投奔苏峻“大恩公”。

庾亮后悔没听孔坦的,猛甩自己耳光。接着宣布京师 *** ,准备防御战。

叛军先锋把朝廷军打得手忙脚乱

朝廷的主力此时并没有受太大损失,乐观一点说,只是几个“小兵”牺牲了。各地的援助之手,纷纷伸向庾亮。

江州(今江西等一带)刺史温峤听说剧变,立即上书朝廷,要保卫京师。同时率兵从武昌(今湖北鄂州)东下,进驻浔阳(今江西九江西边)。庾亮拒绝,写信给温峤说:我担忧西边(陶侃)甚于担忧历阳(苏峻),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天安徽望江县东南,雷水入江前在此积而成池。在浔阳东面100公里左右。这就是典故“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由来。

在庾亮眼里,苏峻是只狼,荆州的陶侃则是老虎,不管哪个来都是要吃人的。他让温峤原地戒备,就是要防陶侃趁势反叛。

陶侃确实痛恨庾亮,但仅属于两个人的私人恩怨。他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的,不至于谋反。庾亮又是看错了人,就这样温峤和陶侃两名大将在内耗。

东晋还有名将,就是郗鉴,此时任徐州刺史,驻守广陵(今扬州)。离建康近在咫尺,他也上表要求南下保卫京师。庾亮同样拒绝,理由是要他防守北方匈奴。

三吴之兵也要北上救援,得到的回复都一样:原地待命。

在庾亮看来,建康的中央军对付苏峻只是小菜一碟。

中央军的负责人叫司马流,屯驻在慈湖(今马鞍山慈湖乡)。司马流这人搞不清什么来头,史书上基本没这个人的记载,真是名不见经传。

韩晃、张健血洗于湖后,北上进攻中央军。司马流胆小如鼠,听说叛军打了过来,吓得双手发抖,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巴。双方刚要交战,他一看到敌军,吓得掉头就逃,全军顿时溃散。司马流也被杀。

韩晃、张健随后率军南下。进攻宣城(建康南面,今安徽宣城一带)内史桓彝,桓彝抵挡不住,撤退到广德。苏峻的主力还没有到,两个部将就把朝廷军打得手忙脚乱。

不是叛军多狡猾,而是庾亮太无能。

中央军看到叛军不敢进攻

此时,长江南岸是苏峻的先头部队,北岸是苏峻的主力。庾亮一想,如果派人率水军西上,控制长江,把叛军拦腰切为两段,首尾不能呼应,苏峻军必定大乱。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庾亮派钟雅、赵胤等率领建康的精锐水师沿江西上,旌旗遮天,威武雄壮。然而,这支王牌师远远地看到了苏峻的军队,一见人数众多,双腿发软,不敢再向前进一步。如同台上的观众,看着运动员们从容渡江。

328年,苏峻和祖约的主力军共有2万多人,从历阳西南渡江,到达长江东岸的牛渚,在采石矶安营扎寨。

建康城内听到消息一片慌乱,高官纷纷让家眷离开京城,向三吴地区转离财产。

庾亮再次错过机会

苏峻进攻建康有水、陆两条路,一是沿着长江东下,抵达建康西南的石头城,当年王敦选择的就是这条路;二是从陆路,由南向北进攻建康。

苏峻长期在北方,以步兵、骑兵为主,他猜到庾亮肯定在石头城布置了重兵,难以攻下。于是决定走陆路。

陆路也有两条。一条是从朱雀桥附近渡过秦淮河,直攻台城,这条路很近,但很难,因为朱雀桥已经毁坏。同时石头城的守军离这里不远,可以立即赶来增援。

钱凤的军队当年就是在这里铩羽而归。

第二条路是绕个大圈子,先向南,经过现在的江宁区,再向北绕到建康的东北面。也就是从丹阳、秣陵方向转向北面,到达太平门这个位置。

王导的部下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肯定不敢直接来,必定从小丹杨的小路徒步前来。我们在那里埋下伏兵截击,可以一战获胜。

庾亮还是不听。

苏峻马不停蹄,当夜就急行军,果然选择了这条小路。但他们从来没有走过,对地形不熟悉。走了一半都迷路了,乱成一团。无奈之下,抓到当地一个农民,作为向导,折腾了很久才找到路。

庾亮听说后又是后悔不已。

在过江后的三天,苏峻终于到达了台城东北的覆舟山(今太平门西)。决战就此拉开。

一个名人在此战中悲壮牺牲,千古流芳。

关于不越雷池一步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