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团龙补服(清朝四团龙补服)

四团龙补服(清朝四团龙补服)

几年前,一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乾隆朝的重臣傅恒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剧中,他模样俊朗、武艺超群、稳重正派,是乾隆宫中众多嫔妃宫女倾慕的对象。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傅恒可能比电视剧的还要完美,他是大清近300年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之一,文治武功均卓然超群,特别是统兵进行的三次重大战役,为大清国运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团龙补服(清朝四团龙补服)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傅恒形象

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原配孝贤纯皇后的亲弟弟。

镶黄旗是满洲“上三旗”之一,是八旗中直属于皇帝的嫡系,富察氏又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傅恒又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高贵的出身加上皇后的近亲,为他日后的开挂人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富察氏之所以成为“满洲八大姓”,享有至高的尊贵地位,也是家族几代人拼死效忠大清皇室的结果。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傅恒的六世祖旺吉努就率全族追随,其高祖万吉哈在和明军作战时战死,曾祖哈什屯曾担任皇太极的前锋大将,因作战勇猛位列议政大臣,进入了清王朝政权核心。其祖父米思翰曾在康熙朝任户部尚书,在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因昼夜操劳而死,他的伯父马齐历任康熙、雍正两朝内阁大学士。傅恒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二哥傅清在平定西藏叛乱中战死。

傅恒的姐姐于雍正五年(1727年)与还是亲王的乾隆成婚,乾隆登基后立为皇后。因其生性恭俭,颇受乾隆帝钟爱,夫妻感情极深,因爱屋及乌,乾隆对傅恒也极为喜欢和信任。

凭着祖上的功勋和姐姐孝贤纯皇后,傅恒于乾隆五年进宫做了蓝翎侍卫。蓝翎侍卫隶属于领侍卫府管辖,虽为正六品侍卫,但绝对属于稀缺岗位,定额只有90人,一般只有勋贵子弟或武进士才能入选。因为能随侍皇帝左右,所以很容易得到晋升机会,因此能成为蓝翎侍卫就意味着走上了晋升的快车道。

对八旗子弟而言,能担任蓝翎侍卫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着高靴,顶凤翎,腰里系着金蟒线。背鸟铳,御刀挎,身上抗件黄马褂。”这是当时夸赞蓝翎侍卫的顺口溜,可见人们对这一职位是多么的羡慕。

蓝翎侍卫

傅恒担任蓝翎侍卫不到半年,就升任头等侍卫,两年后担任御前侍卫并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成了内务府的最高长官,品秩从正六品到了正二品。

乾隆八年(1743)年,傅恒转任户部侍郎,两年后进入军机处,走进了大清权力中枢。乾隆十二年(1747年),23岁的傅恒一跃成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成为朝廷从一品大员。

就这样,从乾隆五年到十二年的短短6年间,傅恒竟然连升9级,从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到了从一品的户部尚书,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说其人生开挂一点也不为过。

傅恒之所以在仕途晋升中如此神速,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傅恒家世背景显赫,又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和乾隆的关系极其深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乾隆登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朝中掌权的都是雍正时期的老臣,为了培养自己的朝臣班底,以便全面掌控政局,乾隆也要对傅恒这样的年轻一代给予刻意培养。

第三、傅恒能力出众、办事干练,虽然《清史稿》对其任职内务府、户部尚书期间功绩记载不多,但他肯定不似其他勋贵子弟一般平庸,应该从任职初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极高的才干。否则,乾隆也不会把内务府、户部、军机处等多个部门的要职交给他。

至于有人说,乾隆是为立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为太子,而刻意培养傅恒作为依靠。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傅恒进入军机处的时候,富察皇后只是怀孕,到底生下皇子还是公主尚未可知,此时就为其以后立为太子做准备未免太早,此说也未免太过牵强。

另外,在永琮夭折,富察皇后薨逝后,乾隆也没有疏远他,反而更加重用。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就在孝贤纯皇后去世仅一个月,乾隆就下旨给傅恒:“敕奖其勤恪,加太子太保”,足见其培养傅恒并非为了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地处川西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次年又进攻明正土司(今康定)。乾隆皇帝先后派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前往弹压,但莎罗奔凭借险要地势和清军周旋,张广泗久攻不下,战事久拖不决。于是,乾隆诏令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讷亲前去督战。

讷亲虽身居高位,但从未上过战场,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接受部下的建议。张广泗也因为讷亲不懂军事而不愿听从其调遣指挥,致使将相不合,最后战事以清军大败而告终,张广泗、讷亲被双双赐死。

讷亲乃是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在雍正为乾隆留下的辅政大臣中是最年轻的一个,因此乾隆也把他当作重点培养对象一再提携,本想让他督导张广泗,一举平定莎罗奔叛乱。不成想却造成了如此败局,乾隆一怒之下,用其祖父遏必隆之刀,以极具侮辱性的方式将讷亲赐死。

大金川之战失败的锅是有人背了,但莎罗奔还在川西嚣张,必须要再次派兵平叛。赐死战败的两名大将,对乾隆来说怒气得到了宣泄,但仍然面临着朝中无将可派的尴尬局面,乾隆对此一筹莫展。

就在这个时候,新晋“太子太保”衔的傅恒主动请缨,愿意到前线领兵平叛。这让乾隆十分欣慰,如果傅恒能够力挽狂澜,对朝廷是莫大的贡献,对乾隆也是莫大的慰藉。但傅恒也和讷亲一样,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如果他再次失败,对乾隆来说就意味着他重点培养的人才将全军覆没,对朝廷和个人威望都将是重大打击。

但此时的乾隆也别无他法,只能赌上一把,于是下诏傅恒以户部尚书署理川陕军务,授保和殿大学士,领兵平叛。为了鼓舞士气,在傅恒出征当天,乾隆带领诸位皇子和大学士亲自为傅恒送行。同时连续下旨,命令沿途驿道不得以任何理由耽误军机,尽最大努力为傅恒大军提供便利;又下旨协办大学士尹继善亲自负责筹措粮草,并让其立下军令状,确保大军后勤保障万无一失。

这一次,乾隆几乎在倾全国之力来支持傅恒,也希望傅恒能够马到成功,平定大金川莎罗奔之乱,在西南土司中立朝廷之威,同时也为自己长脸。

历史证明,傅恒没有让乾隆失望。他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离开北京,一路马不停蹄,于第二年正月到达金川前线。

傅恒到达前线的第一件事,就是斩杀畏敌怯战的良尔吉等将领,严明军纪、重塑军威。然后他亲临战阵,突破地势之险,率军攻下叛军十余座碉堡,虽然自己背部多处受伤,但始终坚持靠前指挥,清军因此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得叛军丢盔弃甲、无力招架。眼见大势已去的莎罗奔只得投降,大金川之乱就此平息。

大金川之战

这是傅恒第一次领兵打仗,而且首战即获大胜,不仅奠定了他在乾隆朝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乾隆对他的信任和信心。从此以后,他几乎参加了有生之年清王朝所有的重大战役,成为了乾隆最为倚重的一代名将。

其实,自从傅恒出征以后,乾隆心里也一刻没有轻松过,他害怕傅恒也像讷亲那样惨遭败绩,几乎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傅恒出征的这几个月时间。所以,当平定大金川之乱的捷报传到京师的时候,乾隆几乎喜极而泣,对傅恒给予了超高规格的迎接及赏赐。

据《清史稿·傅恒传》记载:“(傅恒)师至京师,命皇长子及裕亲王等郊迎。上御殿受贺,行饮至礼。傅恒疏辞四团龙补服,上命服以入朝,复命用额亦都、佟国维故事,建宗祠,祀曾祖哈什屯以下,并追予李荣保谥,赐第东安门内,以诗落其成。”

就是说傅恒班师回朝时,乾隆派皇长子和裕亲王一起到郊外迎接。并进封他为一等忠勇公、赐四团龙补服,为整个富察家族建了宗祠,还在东安门内为傅恒赐豪宅一座。

这几乎是宗室以外的臣子所能受到的最高封赏,特别是四团龙补服,只有宗室郡王以上的贵胄才有资格穿着。傅恒虽战功显赫,但还是要坚决辞谢,最后还是在乾隆皇帝一再坚持下才穿着四团龙补服上殿接受朝臣祝贺。

四团龙补服

此战的胜利,不仅稳定了川西土司地界,而且也维护了大清朝廷的国威和乾隆的尊严。因此,傅恒得到乾隆如此隆宠,富察家族享受如此的荣耀,于情于理都不为过,论功论勋也实至名归。

准噶尔本是漠西蒙古卫拉特部,就是当年俘虏明英宗的瓦剌后裔,在顺治年间与其它蒙古各部一起归顺清朝,逐渐强大后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康熙年间,其首领噶尔丹起兵叛乱,康熙皇帝前后三次御驾亲征,虽大败噶尔丹,但并未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雍正即位之初,准噶尔又接纳了叛清的青海藏人首领罗卜藏丹津,而且拒绝清廷的索讨,一度与清廷强硬对抗。雍正即位初期,因为国力军力等诸多因素限制,曾想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双方纷争,然而准噶尔并不接受。随着自己地位的稳定和国家财政的改善,雍正打算彻底解决这个“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的重大麻烦,决定“整大军勒取,相机声罪致讨,必灭此而后朝食”。

经过了近两年的准备,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下诏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川陕总督岳钟琪率军10万,分西、北两路合围准噶尔,准噶尔派出精锐火枪骑兵3万余人迎战清军。双方对峙两年多难分胜负,后准噶尔利用岳钟琪回京议事的机会打败西路军,失去战略支撑的北路军也于第二年被准噶尔击溃。

这场战争清朝损失近万人,阵亡的高级将领多达14人,令雍正帝颜面尽失,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也造成了清廷朝野对准噶尔的恐惧心理。

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因汗位继承发生内乱,给清朝带来了一次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的绝佳机会。但由于历经康熙、雍正两朝都未能剿灭准噶尔,尤其是雍正九年的那次惨败带来的心理阴影,群臣都怕再次失败而不支持出兵。

作为朝廷权力中枢的那些军机大臣们认为,康熙、雍正都不能让准噶尔彻底臣服,或许这是“天意”,但傅恒却坚决支持出兵,而且愿意带兵前往平定准噶尔。《清史稿》对此是这么记载的:“十九年,准噶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恒赞其议。”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傅恒,或者说傅恒又一次选择了改写历史。乾隆顶住群臣的压力,同意傅恒“独自办理”此役,一雪雍正失败的耻辱。

经过上次大金川之战的历练,傅恒在军事上已经比较成熟。这次,他并没有急着出兵,而是先从收集情报、准备粮草开始,认真总结雍正九年用兵失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并趁着冬天草原上人迹稀少的机会把粮草提前运送到位,为发动对准噶尔的最后一战做好了万全准备。

第二年(1755年)春天,傅恒率领25万大军分南北两路对准噶尔发动突袭。虽然准噶尔部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因为仓促应战,无法完成大军集结,被清军击溃并乘胜追击,最终将其精锐尽数歼灭,攻克其统治中心伊犁。

傅恒平定伊犁

当伊犁大捷的奏报到达京城时,乾隆激动不已,决定再次封赏傅恒。据《清史稿》记载:“二十年,师克伊犁,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寻图功臣像紫光阁,上亲制赞,仍以为冠,举萧何不战居首功为比。”

也就是说,继上次平定金川进封忠勇一等公后,乾隆再次加封傅恒一等公。对此,傅恒极力辞谢,直至声泪俱下、涕泗横流,乾隆方才收回成命。不久后,乾隆命人绘制功臣画像于紫光阁,傅恒排在第一位,与汉高祖时丞相萧何居首功一样。

此后,虽然准噶尔余部先后几次举兵,但都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最后一位大汗阿睦尔撒纳在沙俄病死,准噶尔汗国宣告灭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月,兆惠率兵抵达喀什,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王朝实现了对天山南北的完全控制;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把沙俄势力赶出伊犁,奏请设立新疆省,至此新疆再也没有离开过祖国大家庭的怀抱。

傅恒、兆惠、左宗棠,虽然都是封建王朝的能臣干将,效忠于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但他们都为推动新疆融入祖国大家庭做出过突出贡献,历史应该永远铭记这些为祖国统一而战的民族英雄。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珍爱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好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坚决与那些妄图割裂民族、分裂祖国的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起来称为“康乾盛世”,但盛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片祥和,在边境地区发生战乱的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傅恒前两次率兵平定的大金川、准噶尔叛乱,和即将再次领兵出征的对缅作战,都是乾隆朝比较重大的边疆战事。

缅甸在明朝和清朝前期,一直十分谨慎地维持着和中国的良好关系,但在康熙平定吴三桂后,由于没有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缅甸王开始蠢蠢欲动。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大军袭扰我云南边境,兵锋一度到了普洱地区,乾隆命云贵总督刘藻率军迎敌,刘藻战败后自刎谢罪。而后又调久经沙场的杨应琚出任云贵总督与缅军作战,杨应琚也一战即败,为逃避责罚而谎报军情,事情败露后被乾隆赐死。

眼看缅军势不可挡,乾隆又调明瑞出任云贵总督。明瑞是傅恒的亲侄子,早年曾担任伊犁将军,在傅恒麾下打过仗、立过功,可以说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杀出来的硬汉将军。然而一到云南前线,竟然和前两任云贵总督一样,虽然前期取胜,但后来却被敌人包围,在力战无果的情况自缢身亡。

四年内接连折了三任云贵总督,仍然没有在对缅作战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傅恒作为领班军机大臣,为皇帝分忧是职份所在,作为富察家族的掌门人、明瑞的亲叔父,维护家族利益也是职责所在。于公于私,他都必须挺身而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傅恒再次披甲出征,为了大清朝安危和家族荣誉,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对缅作战征程。

这次出征的傅恒不同往日,他的身份已经是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是大清朝权力中枢的核心人物,有权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另外,准噶尔之战后,在他主持下也基本完成了《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前编、续编的编纂,无论在政治阅历、战术思想、指挥艺术上,傅恒都已经臻于完善,可以说是当时大清国最为成熟的军事统帅。

因此,在此次出征前,傅恒对缅作战的基本战略和战术安排都已经基本形成,在路上的两个月时间,他除了搜集情报以外,就是不断完善作战方案,调派各种战略资源,确保一到前线就能迅速投入战争,并不断取得进展,直到最终胜利。

当年五月,傅恒到达云南前线。在经过短暂准备后,他统兵对缅军发动突然袭击,并很快占领腾越,取得了对缅作战的首战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

当年九月,正在缅军重新集结的时候,他命令清军水师对缅军发动了进攻,几乎全歼缅军水师,占领缅军前沿要地新街。回过神来的缅军奋力反击,双方在老官屯展开激战,但因为实力相当,双方都无法迅速取得胜利,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缅甸作战

但是打着打着,战场形势却出现一些令人不解的变化。在清军重炮打击下,缅军伤亡惨重,越来越无法组织较大规模的反击了,而清军的战斗力似乎也在迅速减弱,面对越来越弱的缅军,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

原来,当时正值南方暑热天气,以北方八旗精锐为主的清军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大部分都患上了传染病,导致死伤过半,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原来31000人的大军剩下不到13000人,主帅傅恒也身染重疾,腹泻一天比一天严重。

当然,对军中流行传染病和主帅病重的消息,傅恒实行严格保密,决不允许有丝毫外泄。因为他知道,消息一旦外泄,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前三次对缅作战一样,清军不但会再次失败,而且自己和剩下这13000人的性命都将不保。

战争进行大这个份上,比拼的就是双方主帅的战略定力和坚韧意志,就看谁能够咬紧牙关撑到最后。

最终,缅军首先认怂。因为他们对清军大面积死于传染病的情况一无所知,害怕再抵抗下去导致更大的失败,决定罢兵乞和。傅恒当然也是“见好就收”,同意了缅王的求和,并将实际情况奏报乾隆,请旨撤军,这场战争就这样以谁也没有取得最终胜利而结束了。

在撤军会师的路上,傅恒因病情恶化不治身亡。就像当年远征南蛮染疫殉国的东汉名将马援一样,血染战甲、马革裹尸,为家国社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傅恒的死让乾隆悲痛万分,他亲临现场祭奠,扶棺泪流不止,下旨谥以“文忠”,按宗室镇国公礼仪下葬。后来,又在巡视天津时亲自去傅恒墓祭奠,并多次作诗纪念,称他为“社稷臣”。

傅恒死后,其三子福康安也成长为清朝将领,因屡建战功被乾隆封贝子爵位,后于嘉庆元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以禅位的太上皇乾隆追封为郡王,以示对富察家族的荣宠,这在有清一朝外姓贵族中是极其罕见的。

傅恒生前最喜欢吟诵袁枚《哭襄勤伯》中的“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诗句。没想到一语成谶,最后真的死在了征战途中,确如诗中所言的那样,用生命报答了乾隆的宠信之恩。但作为有清一代为数不多的一代名将,傅恒三次统兵征战,不论对他所效忠的乾隆皇帝、大清社稷,还是对中华民族都建立不朽功勋。

紫光阁傅恒像

一战金川平定莎罗奔,在西南藏羌土司中树立了大清军威,强化了大清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虽然后来大小金川再次叛乱,但在整个清朝200多年历史中,西南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

二战伊犁平定准噶尔,将其精锐基本消灭殆尽,使其无力再与大清抗衡,为大清中央政权牢牢控制新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战云南降服缅甸王,在东南亚诸国树立了大清国威军威,巩固了大清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了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统一。

最后,让我们以袁枚怀念傅恒的系列挽诗,纪念这位远去的英雄。

傅文忠公挽词

清袁枚

其一

捧日雍容三十年,一朝星陨紫薇边。

恩虽外戚才原大,病为南征死更贤。

忍见圣躬亲奠酒,更无内相力回天。

夕阳望断貂蝉影,羽骑黄门尽黯然。

其二

少年曾作霍嫖姚,洗甲金川赋早朝。

铜柱千寻留绝域,天章九锡下丹霄。

百官诺诺阶前立,甲第沉沉海样遥。

如此荣华如此福,“和平”两字总能消。

其三

迟却南蛮秦凯歌,竟劳上将走滇河。

旋军事类赵充国,曳足人哀马伏波。

烟瘴那知公相贵,天威终到鬼方多。

送公魂入昭忠庙,小阮犹提杀贼戈。

其四

下士无端哭上公,此身虽贱感恩同。

谈深各倚宫门柳,手握难忘玉殿风。

白发半生春梦远,青天一望庆云空。

阴乡侯去黄羊冷,肠断南阳老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