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橘逾淮为枳(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知识梳理~

一、穿针引线法

>橘逾淮为枳(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那么多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有用一根线将它们贯穿起来,才能知道这一把有多少根,哪根针长,哪根针短,哪根针粗,哪根针细;而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用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来组织哦。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举个例子,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二、联想法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三、口诀法

笔者平时也爱记一些小知识,遇上难记的、容易弄混的,常常会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记忆。比如唐宋八大家“三苏喊柳殴曾王”唐朝建立时间“李渊见糖留一把”等等。

~例题汇总~

【强化训练】

1.《陋室铭》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

2.《爱莲说》作者朝(代)的(人名)。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后人尊他为宋代理学的

3.《橘逾淮为枳》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

4.《伤仲永》节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号,封荆国公,世称。

5.《周处》选自朝(代)的(人名)。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名,国人,著名的家、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文言文。

7.《卖油翁》作者朝(代)的(人名),字,谥号,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文、。

8.《核舟记》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朝的文学家;“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

9.《黔之驴》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

10.《黠鼠赋》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号,与、世称“三苏”。

11.《狼》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号。

12.《公输》节选自,作者名,派的创始人。

13.《庄子钓于濮水》节选自,作者国的人,名,家(派)代表人物。

14.《曹刿论战》选自,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体的史书,是(国)的史官(人名)根据(书名)所编。

1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这部史书是体的史书,是(国)的史学家(人名)所编。

16.《小石潭记》的作者与课本中、(文言文篇目)作者相同。作者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的《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为。

17.《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号。

18.《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作者还有诗歌评论集。

19.《岳阳楼记》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谥号。

20.《醉翁亭记》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字,号,晚年号。

21.《陈涉世家》选自。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体的史书,是(国)的(人名)所编。

22.《登泰山记》选自。作者朝(代)的(人名),(派)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1.《全唐文》、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北宋、周敦颐、“开山祖师”

3.《晏子春秋》、春秋、晏子

4.《临川先生文集》、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王荆公

5.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6.《孟子》、轲、战、政治家、思想家、《王顾左右而言他》

7.北宋欧阳修永叔文忠《醉翁亭记》《生査子·元夕》

8.《虞初新志》、明、魏学洢、北宋、苏轼、黄庭坚

9.《柳河东集》、唐、柳宗元、子厚

10.《东坡全集》、北宋、苏轼、子瞻、东坡、苏洵、苏辙

1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留仙、柳泉

12.《墨子》、翟、墨

13.《庄子》、战、周、道

14.《左传》、编年、鲁、左丘明、《春秋》

15.《战国策》、国别、西汉、刘向

16.《黔之驴》、《记承天夜游》、《永州八记》

17.《板桥家书》、清、郑燮、克柔、板桥

18.《小仓山房文集》、清、袁枚、《随园诗话》

19.《范文正公集》、北宋、范仲淹、希文、文正

20.《欧阳文忠公文集》、北宋、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

21.《史记》、纪传体、西汉、司马迁

22.《惜抱轩诗文集》、清、姚鼐、桐城

【模考例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D.在写法上,甲诗将“翁”与“妪”对比,乙文将“得道”与“失道”对比。

9.甲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乙文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4分)

参考答案:

6.杜甫(1分)《孟子》(1分)

7.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分)(关键词:以,靠、凭借;武器、兵器;锐利。)

8.C(3分)

9.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分)仁政/民本、仁政(只写民本1分)(2分)

(二)阅读以下古诗词,完成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乙诗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分)

7.甲词中“天下事”指;乙诗中“干戈”指。(2分)

8.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9.甲词最末一句抒发作者的悲愤;乙诗尾联抒发作者的气节。(4分)

参考答案:

6.雄壮的词;南宋(2分)

7.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战争。(2分)

8.A(4分)

9.壮志难酬、宁死不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