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如何种植管理(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

黄芪如何种植管理(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

黄芪药用干燥根,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止汗、托毒、生肌、排脓、敛疮、利尿退肿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神倦食少、久泻脱肛、表虚自汗不止、血虚、痈疽疮毒不溃或溃久不敛,及皮肤水肿等症。因其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能扶正,故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中。

 

  我国宜种黄芪的地区较多,黄河以北各省,东北地区的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生长,多生长在山坡、向阳林缘树丛或草地,山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喜冷凉干燥的气候;人工栽培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存的沙质壤土比较适宜。黄芪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气温<-40℃时仍然正常越冬,进入夏季气温达38℃时也不致枯死。土壤湿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其主根长度,侧根增多,适宜其生长的主要土壤有草原栗钙土和草原黄沙土及森林境棕壤等,最适宜为草原黄沙土。

  2生物学特性

  黄芪是喜阳植物,适应性强,但苗期怕强光干旱;成株耐寒、耐旱、忌涝。土壤湿度过大或积水,易引起根皮腐烂。黄芪的生长周期为5~10年,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与土壤的颜色、质时、厚度有直接关系,都会影响到黄芪根的产量与品质;如果土壤粘重,根系生长缓慢,且常呈鸡爪芪或畸形;土质过砂,根部组织木质化程度高,粉质少;从土壤颜色看,生于黑钙土中根皮呈淡白色;生于砂质土中根皮呈淡黄色。

  3栽培技术

  ①选地整地:根据黄氏的生物学特性,栽种黄芪应选择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渗水力强、透气性强的砂质壤土或棕色森林土,pH在6~7之间。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应深翻地>35cm,施入农家肥3000~5000kg,过磷酸钙25~30kg。整平耙细,打垄播种。②播种: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随即搅拌至凉,浸泡6~12h,再将种子捞出催芽后播种。黄芪在春、夏、季秋均可播种。早春地温达5~8℃即可抢墒播种,有灌溉条件或春天墒情好时采用春播。播种时垄上开沟,播幅9~12cm,覆土1~1.5cm,镇压;播种量1~1.5kg·亩-1。由于幼苗细弱,生长慢,性强光,略有荫蔽容易成活。③育苗移栽:移栽时可以秋末初春进行,要求边起边栽,起苗时要深挖,保证根长≥40cm,严防损伤根皮或折断根。移栽时按行距40~50cm开沟,深10~15cm,将根须顺放于沟内,株距按15~20cm摆放,然后覆土浇水,适时浅锄一次,以防土壤板结。④田间管理:待幼苗高4~6cm时,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同时间苗。待苗高7~8cm,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长至10~12cm时,按9~10cm株距定苗,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黄芪是多年生深根作物,需肥量较大,除了整地时施足底肥外,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时,结果中耕除草施肥2~3次,第一次于5月中下旬,施硫酸铵5~10kg·亩-1,第二次于6月中旬,施尿素7.5~10kg·亩-1,第三次于7月上旬,每亩施过磷酸钙50kg,饼肥150kg,厩肥2000kg。为控制黄芪株高,减少养分消耗,在7月底前进行打顶。黄芪生长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灌溉,但遇天气干旱,要及时浇水。苗期应勤浅少浇,返青期需多浇。雨季应及时疏沟排水,以免烂根。

  4病虫害及其防治

  ①紫纹羽病:主要危害须根,而后蔓延至主根。病斑初中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整株枯萎。一般在夏季高温多雨、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时发病。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积水可以有效控制本病。如果发现病株应及时摘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消毒;施石灰氮20~25kg·亩-1作基肥。收获时清除病根,集中烧毁。②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的叶片,也可危害种子。发病时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见有白粉状斑,随后蔓延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如果发病,每10d喷一次石硫合剂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③黄芪籽蜂:主要危害黄芪种子,在黄芪青果期于杏荚上产卵,幼虫蛀食种肉。防治方法应主要是清园,减少虫源。种子用去除虫籽或用西维因粉处理,青果期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④蚜虫:多集中在嫩枝、叶、花、果上为害,常造成黄叶、花叶脱落或干瘪,对产量影响较大。防治方法可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隔3天喷一次,连续2~3d。

  5采收加工

  黄芪种后2~3年即可采收,以3~4年的质量为最佳。药用黄芪以独根没杈、坚实饱满、色正纹细、绵软味甜、粉性充足并略带豆腥味者为上品。一般在春秋两季落叶后挖取。去泥,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捆成小捆,贮存在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在60%~75%,防潮、防霉、防虫蛀。贮存期间应当定期检查,发现轻度霉变、虫蛀,要及时摊晒,严重地可用磷化铝甲烷熏杀,也可用密封抽氮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