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革命运动的成语(32个)(形容西方革命的成语)

形容革命运动的成语(32个)(形容西方革命的成语)

形容革命运动的成语(形容西方革命的成语)(32个))

形容革命运动的成语(形容西方革命的成语):莺吟燕儛,一往无前,不可向迩,不可抗拒,不屈不挠,东风压倒西风,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取义成仁,大义凛然,如火如荼,宁死不屈,尽忠报国,志士仁人,愿受长缨,拉大旗作虎皮,拥军优属,无用武之地,死而后已,浴血奋战,满腔悲愤,燎原之火,燎原烈火,用武之地,精忠报国,艰苦奋斗,英雄无用武之地,莺歌燕舞,血战到底,视死如归,誓死不屈,鞠躬尽瘁。

1、莺吟燕儛  yīng yín yàn sāi

释义:莺吟燕儛  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同“莺歌燕舞”。

2、一往无前  yī wǎng wú qián

释义:一往无前  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

出处: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3、不可向迩  bù kě xiàng ěr

释义:不可向迩  迩:近。不可接近。

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4、不可抗拒  bù kě kàng jù

释义:不可抗拒  不能抵抗并拒绝

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5、不屈不挠  bù qū bù náo

释义:不屈不挠  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6、东风压倒西风  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

释义:东风压倒西风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出处:清 曹雪琴《红楼梦》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7、仁人志士  rén rén zhì shì

释义:仁人志士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8、前赴后继  qián fù hòu jì

释义:前赴后继  赴:奔赴。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出处:艾青《光的赞歌》:“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光荣属于前赴后继的人。”  

9、取义成仁  qǔ yì chéng rén

释义:取义成仁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大义凛然  dà yì lǐn rán

释义:大义凛然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出处: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11、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释义:如火如荼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出处:《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12、宁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

释义:宁死不屈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出处: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13、尽忠报国  jìn zhōng bào guó

释义:尽忠报国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出处:《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14、志士仁人  zhì shì rén rén

释义:志士仁人  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愿受长缨  yuàn shòu cháng yīng

释义:愿受长缨  长缨:长绳子,比喻革命力量。比喻愿为国家效力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6、拉大旗作虎皮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释义:拉大旗作虎皮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17、拥军优属  yōng jūn yōu shǔ

释义:拥军优属  拥戴人民军队,优待革命军人的家属

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八章:“就收下这些慰劳品吧,拥军优属嘛,吃点也不算框外!”  

18、无用武之地  wú yòng wǔ zhī dì

释义: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  

19、死而后已  sǐ ér hòu yǐ

释义:死而后已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浴血奋战  yù xuè fèn zhàn

释义:浴血奋战  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21、满腔悲愤  mǎn qiāng bēi fèn

释义:满腔悲愤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悲痛愤怒

出处: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满腔悲愤,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日,会重见青天……’”  

22、燎原之火  liáo yuán zhī huǒ

释义:燎原之火  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23、燎原烈火  liáo yuán liè huǒ

释义:燎原烈火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24、用武之地  yòng wǔ zhī dì

释义:用武之地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出处:《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25、精忠报国  jīng zhōng bào guó

释义:精忠报国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出处:《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26、艰苦奋斗  jiān kǔ fèn dòu

释义:艰苦奋斗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竭尽全力去工作或斗争。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章:“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十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27、英雄无用武之地  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

释义: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28、莺歌燕舞  yīng gē yàn wǔ

释义:莺歌燕舞  黄莺歌唱;燕子跳舞。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

出处:宋 苏轼《报锦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29、血战到底  xuè zhàn dào dǐ

释义: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30、视死如归  shì sǐ rú guī

释义: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31、誓死不屈  shì sǐ bù qū

释义:誓死不屈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出处: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32、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鞠躬尽瘁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