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穿上战袍上战场的成语(35个)(形容上战场前穿铠甲的成语)

形容穿上战袍上战场的成语(35个)(形容上战场前穿铠甲的成语)

形容穿上战袍上战场的成语(形容上战场前穿铠甲的成语)(35个))

形容穿上战袍上战场的成语(形容上战场前穿铠甲的成语):一触即发,举贤任能,以战养战,以战去战,以逸待劳,偃武休兵,偃武息戈,偃武櫜兵,偃革倒戈,全军覆没,养精蓄锐,厉兵秣马,只轮不返,息军养士,按甲寝兵,擐甲挥戈,整装待发,有事之秋,望风而逃,未雨绸缪,枕戈寝甲,枕戈待旦,案兵束甲,止戈兴仁,止戈散马,片甲不存,片甲无存,论功行赏,迎头痛击,铸甲销戈,防患未然,蓄势待发,介胄之间,偃甲息兵,按兵束甲。

1、一触即发  yī chù jí fā

释义:一触即发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宋 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2、举贤任能  jǔ xián rèn néng

释义:举贤任能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出处:《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3、以战养战  yǐ zhàn yǎng zhàn

释义: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4、以战去战  yǐ zhàn qù zhàn

释义: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5、以逸待劳  yǐ yì dài láo

释义: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用安闲之己待疲劳之敌。指自己养精蓄锐;等敌人疲劳后;待机痛击疲劳之敌。

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6、偃武休兵  yǎn wǔ xiū bīng

释义:偃武休兵  见“偃武息戈”。

出处: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7、偃武息戈  yǎn wǔ xī gē

释义: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嚣(隗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8、偃武櫜兵  yǎn wǔ qióng bīng

释义:偃武櫜兵  见“偃武息戈”。

出处:《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9、偃革倒戈  yǎn gé dǎo gē

释义: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殷以后事;今楚汉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10、全军覆没  quán jūn fù mò

释义:全军覆没  覆没:船翻沉。整个军队被消灭。比喻遭到彻底失败。

出处:《旧唐书 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11、养精蓄锐  yǎng jīng xù ruì

释义: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12、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释义: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3、只轮不返  zhī lún bù fǎn

释义:只轮不返  只:一个。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

出处:《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14、息军养士  xī jūn yǎng shì

释义:息军养士  息:休息,修整。修整军队,积蓄力量,准备再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15、按甲寝兵  àn jiǎ qǐn bīng

释义: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 傅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16、擐甲挥戈  huàn jiǎ huī gē

释义:擐甲挥戈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17、整装待发  zhěng zhuāng dài fā

释义:整装待发  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3章:“但是浙江公民代表请愿团还未启程北上,上海方面北军第四师整装待发的消息已传到浙江来。”  

18、有事之秋  yǒu shì zhī qiū

释义:有事之秋  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出处:《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  

19、望风而逃  wàng fēng ér táo

释义: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20、未雨绸缪  wèi yǔ chóu móu

释义:未雨绸缪  绸缪:修缮房屋。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比喻事先作好准备;防患未然。

出处:《诗经 豳风 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21、枕戈寝甲  zhěn gē qǐn jiǎ

释义: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出处:《晋书 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22、枕戈待旦  zhěn gē dài dàn

释义:枕戈待旦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3、案兵束甲  àn bīng shù jiǎ

释义:案兵束甲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4、止戈兴仁  zhǐ gē xīng rén

释义: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出处:《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25、止戈散马  zhǐ gē sàn mǎ

释义: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出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26、片甲不存  piàn jiǎ bù cún

释义: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出处:明 梁辰鱼《浣纱记 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  

27、片甲无存  piàn jiǎ wú cún

释义: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

出处:明 梁辰鱼《浣纱记 交战》:“杀得他只轮不返,片甲无存,望风而逃,渡江去了。”明 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  

28、论功行赏  lùn gōng xíng shǎng

释义:论功行赏  论: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劳的大小给以不同奖赏。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29、迎头痛击  yìng tóu tòng jī

释义:迎头痛击  迎面给以狠狠地打击。

出处:清 吴趼人《发财秘诀》第十回:“倘使此辈都是识事务熟兵机之员,外人扰我海疆时,迎头痛击,杀他个片甲不回。”  

30、铸甲销戈  zhù jiǎ xiāo gē

释义: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出处:明·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诗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铸甲销戈会有期。”  

31、防患未然  fáng huàn wèi rán

释义:防患未然  防:防备;患:灾祸;然:这样;如此;未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这样。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出处:《明史 于谦传》:“乞敕内外守备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  

32、蓄势待发  xu shi dai fa

释义:蓄势待发  蓄:积聚,储存。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我哥哥无意中提到了当时蓄势待发的海湾战争时,郭卫星忽然地来了劲儿,开始掉他的书袋子。”

33、介胄之间  jiè zhòu zhī jiān

释义:介胄之间  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出处:宋·苏洵《上韩枢密书》:"而韩信、黥布之徒相继而起者七国,高祖死于介胄之间而莫能止也。"  

34、偃甲息兵  yǎn jiǎ xī bīng

释义: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35、按兵束甲  àn bīng shù jiǎ

释义: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