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十分慌张或者恼怒的成语是什么(16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成语)

形容十分慌张或者恼怒的成语是什么(16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成语)

形容十分慌张或者恼怒的成语是什么(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成语)(16个))

形容十分慌张或者恼怒的成语是什么(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成语):上气不接下气,坐立不安,心急火燎,怒不可遏,恼羞变怒,恼羞成怒,惊慌失措,惊魂未定,慌张失措,捶胸顿足,暴跳如雷,气喘吁吁,气急败坏,狼狈不堪,老羞成怒,难于启齿。

1、上气不接下气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释义:上气不接下气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2、坐立不安  zuò lì bù ān

释义:坐立不安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3、心急火燎  xīn jí huǒ liáo

释义:心急火燎  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

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4、怒不可遏  nù bù kě è

释义:怒不可遏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5、恼羞变怒  nǎo xiū biàn nù

释义:恼羞变怒  见“恼羞成怒”。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恼羞变怒,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  

6、恼羞成怒  n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恼羞成怒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7、惊慌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释义:惊慌失措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8、惊魂未定  jīng hún wèi dìng

释义:惊魂未定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9、慌张失措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释义:慌张失措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10、捶胸顿足  chuí xiōng dùn zú

释义:捶胸顿足  捶:敲打;顿:跺。两拳捶打胸部;两脚跺着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态。

出处:明 李开先《闲居集 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11、暴跳如雷  bào tiào rú léi

释义:暴跳如雷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12、气喘吁吁  qì chuǎn xū xū

释义:气喘吁吁  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气不止。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  

13、气急败坏  qì jí bài huài

释义:气急败坏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14、狼狈不堪  láng bèi bù kān

释义:狼狈不堪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15、老羞成怒  l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老羞成怒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16、难于启齿  nán yǐ qǐ chǐ

释义:难于启齿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