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马上就要断气的成语(15个)(形容快要断气的成语)

形容马上就要断气的成语(15个)(形容快要断气的成语)

形容马上就要断气的成语(形容快要断气的成语)(15个))

形容马上就要断气的成语(形容快要断气的成语):一病不起,人命危浅,危在旦夕,呜呼哀哉,垂死挣扎,奄奄一息,寿终正寝,日薄西山,暮景残光,油干灯尽,病入膏肓,苟延残喘,风前残烛,风烛残年,亡不待夕。

1、一病不起  yī bìng bù qǐ

释义: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2、人命危浅  rén mìng wēi qiǎn

释义:人命危浅  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出处: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危在旦夕  wēi zài dàn xī

释义: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4、呜呼哀哉  wū hū āi zāi

释义:呜呼哀哉  旧时祭文中常用的表示对死者哀悼的语句;意思是“唉!伤心啊!”后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5、垂死挣扎  chuí sǐ zhēng zhá

释义:垂死挣扎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时的拼命支撑、抵抗。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6、奄奄一息  yǎn yǎn yī xī

释义:奄奄一息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

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  

7、寿终正寝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释义:寿终正寝  寿终:活到老死;正寝:旧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8、日薄西山  rì bó xī shān

释义:日薄西山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9、暮景残光  mù jǐng cán guāng

释义:暮景残光  犹言夕阳残照。比喻年老体衰,临近死亡。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六卷:“窃以暮景残光,能余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  

10、油干灯尽  yóu gàn dēng jìn

释义:油干灯尽  见“油干灯草尽”。

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11、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病入膏肓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12、苟延残喘  gǒu yán cán chuǎn

释义:苟延残喘  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13、风前残烛  fēng qián cán zhú

释义:风前残烛  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梁遇春《致石民书六通》:“良心(交与Nurse)已如风前残烛,一片冰心,将付之东流矣。”  

14、风烛残年  fēng zhú cánnián

释义:风烛残年  风烛:风中的烛火。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人生垂暮之年的残余时日;随时都可能完结。比喻人到垂暮之年;活不长久了。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15、亡不待夕  wáng bù dài xī

释义:亡不待夕  亡:灭亡,死亡。待:等待。夕:傍晚。灭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会灭亡。

出处:明·章婴《诸葛孔明异传》:"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