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盲目从众的成语(15个)(形容对事物盲从的成语)

形容盲目从众的成语(15个)(形容对事物盲从的成语)

形容盲目从众的成语(形容对事物盲从的成语)(15个))

形容盲目从众的成语(形容对事物盲从的成语):一隅之说,不拘小节,争天抗俗,以宫笑角,以白诋青,化外之民,好丹非素,盲目崇拜,自以为是,通脱不拘,随声是非,随声附和,邻父之疑,私视使目盲,帷墙之制。

1、一隅之说  yī yú zhī shuō

释义: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出处:《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2、不拘小节  bù jū xiǎo jié

释义:不拘小节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3、争天抗俗  zhēng tiān kàng sú

释义:争天抗俗  与大自然斗争,同落后的风俗习惯抗衡

4、以宫笑角  yǐ gōng xiào jiǎo

释义:以宫笑角  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出处:北齐·刘昼《新论·文武》:“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犹以宫笑角,非适才之情,得实之论也。”  

5、以白诋青  yǐ bái dǐ qīng

释义:以白诋青  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6、化外之民  huà wài zhī mín

释义:化外之民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7、好丹非素  hào dān fēi sù

释义:好丹非素  爱好红色,反对白色。比喻对事物有偏见。

出处: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代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  

8、盲目崇拜  máng mù chóng bài

释义:盲目崇拜  指盲从崇拜别人

出处: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9、自以为是  zì yǐ wéi shì

释义:自以为是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10、通脱不拘  tōng tuō bù jū

释义:通脱不拘  通脱:放达不拘小节;不拘:不受限制。形容放达而不受礼法和世俗偏见的束缚

出处:叶圣陶《微波》:“你从前那么通脱不拘,大家都称赞。”  

11、随声是非  suí shēng shì fēi

释义:随声是非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12、随声附和  suí shēng fù hè

释义:随声附和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13、邻父之疑  lín fù zhī yí

释义:邻父之疑  邻父:指邻居的老年人。比喻那些心存偏见而喜欢主观用事的人。

出处:《韩非子·说难》:"宋有富人,天雨坏墙,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14、私视使目盲  sī shì shǐ mù máng

释义:私视使目盲  私视:为了私欲产生的偏见。偏私的看法,会使人看不清方向。

出处:《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  

15、帷墙之制  wéi qiáng zhī zhì

释义:帷墙之制  帷墙:帷幕,比喻侍卫者和妻妾;制:牵制。指偏见私情的牵制。

出处: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文》:"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